■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畅
11月12日,三亚市吉阳区外卖骑手王磊趁着送外卖的空隙,来到三亚月川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他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工装,询问站里值班的工作人员:“周末或者寒假是否还有爱心托管班。”工作人员耐心解答:寒假班的开设内容和时间,正在研讨中。
“孩子参加了吉阳区‘暑期爱心托管班’,对绘画有了极大的兴趣,现在在家跟着网课继续练。”王磊说,自己奔波在大街小巷,妻子在餐馆打工,看护孩子一直都是难题,如果还有寒假班,今年过年就计划留在三亚了。
吉阳区月川社区团支部书记陈永蓉介绍,月川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多家单位瞄准骑手群体最关心的“看护难”痛点,用“暖心托管”架起连心桥,实现“服务”与“文明”双循环,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治理中落地生根。
爱心托管班的时间表为骑手量身定制,时段覆盖了早午晚三个配送高峰,实现早八点半到晚八点半全时段托管,即便遇到临时加单,骑手也能错峰接娃。在爱心托管班,专业老师手把手教硬笔书法、美术,趣味英语课上满是孩子们的欢笑声,除了艺术课程,科技小实验里的风能装置、安全课上的防溺水情景模拟,还有国学经典诵读,这些构成了孩子们充实的“成长菜单”。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爱心托管班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全程陪护,场地经过严格安检,消防和医疗急救设备都安排到位,并且每日清洁消毒场地。家长接送实行“签字确认”制,微信群里定时更新的活动照片,让奔波在路上的家长能随时看到孩子的动态。
“有一次,我因为送餐耽误了点时间,志愿者特意陪着孩子做手工等我,太暖心了。”骑手李凤的话语里满是感激,希望爱心托管班还能再开办。
这个开在社区里的托管班,早已超越了看护本身的意义,在这里,孩子们认识了同为骑手子女的同伴,分享着相似的成长故事,家长们在接送时偶遇,交流着工作心得与育儿经验,悄然形成了互助的小社群。“我们不仅要让骑手安心工作,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城市有我,我有城市’的归属感。”陈永蓉说。
除了爱心托管班,今年,一场聚焦外卖骑手群体切身需求的“小哥课堂”在饿了么吉阳区港门村站点开讲,为三亚外卖骑手解读医保公积金新政;春节期间,50多名因工作无法返乡的骑手齐聚一堂,同吃年夜饭;三亚市委社会工作部发放40张“通行无忧证”,打通骑手们进小区配送“最后一公里”,为50余名困难骑手协调免费办理健康证,不让外卖骑手为工作犯难。
“爱要双向奔赴,我们不只是外卖骑手,还是城市的‘流动哨兵’和‘移动探头’。”骑手李文儒说,政府有关部门鼓励大家在工作途中发现井盖破损、消防通道堵塞、垃圾暴露、占道经营等城市治理问题和安全隐患时,及时拍照上传,上报的有效线索经核实后会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在驿站或合作商家兑换换电券、理发卡、日用品等实用福利。
2025年高考期间,三亚市外卖配送行业联合党支部迅速组建了一支由26名骑手组成的“高考志愿服务队”(闪电送考队),为3名遇到交通困难或遗忘证件的考生提供了紧急送考服务,骑手又成了重大活动、重要节点的“暖心导航”。
目前,全市有30名外卖骑手担任三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食品安全监督员”,利用取餐送餐的便利,对餐饮商户的后厨卫生、食材新鲜度、证照公示等进行“暗访式”监督,有效延伸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触角。
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暖心瞬间,藏着三亚与新业态群体的双向奔赴。这座城市用制度设计的温度,打磨治理服务的精度,让每一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都能找到归属感,从 “城市过客” 慢慢成为守护文明的 “中坚力量”。(本报三亚11月1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