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南新闻—正文
分享到:
海南民营经济澎湃新质生产力
2025年11月26日 09:06 来源:海南日报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培琳

  琼岛热土,一股源自市场深处的蓬勃力量正奔涌不息。

  东部,银河航天正为民用航天领域注入新质生产力;西部,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正在打造百万吨级粮油加工贸易基地;南部,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正展现南繁水产种业的民企智慧;北部,海南云海丝路科技有限公司的服务器在海口复兴城昼夜不停,刷新数字经济合作的民企速度;中部,海南椰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谱写绿水青山的民企篇章。

  数据显示,海南全省362.41万户经营主体中,97.44%为民营经营主体。

  民营经济,这支最具活力与韧性的生力军,正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以创新为楫,破浪前行,成为琼州大地上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

  乘势

  政策红利精准滴灌

  一条鱼,“游向”全球餐桌。海南翔泰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政策,引进了多套先进的智能化水产加工生产线,推动海南金鲳鱼等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海程邦达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原辅料“零关税”政策,为海南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降低了进口关键生产材料的成本,畅通了供应链。

  自贸港建设的“东风”,为海南民营经济发展送来了机遇。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底,我省实有经营主体362.41万户,其中民营经营主体353.12万户(其中民营企业91.06万户,个体工商户262.06万户),占比达97.44%。

  省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蔡汝湘介绍,我省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可以概括为“6999”,即贡献了全省近60%的GDP、超过90%的就业岗位、超过90%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超过90%的经营主体。

  2025年前三季度,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386.3亿元、同比增长4.2%。民间投资完成754.1亿元,占全省投资的31%。

  民营经济数据呈现的不仅是数量的优势,更是自贸港发展的信心与活力。

  能否乘势而上,关键在于能否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今年7月底,《海南自由贸易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规定》的出台,以立法形式明确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了民营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让东风更劲,让航道更畅。

  在此“东风”之下,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京博海南新材料等企业勇立潮头,分别实现了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和原油进口新政的“首单”突破。

  它们不仅是政策的受益者,更是自贸港机遇最有力的证明,标志着海南正借政策东风,迅速筑就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发展高地。

  赋能

  创新驱动内生变革

  在海口市石山镇施茶村,青褐的火山岩上藏着别样生机——一簇簇石斛从岩缝里冒出鲜嫩茎条,引得游客忍不住凑近拍照“打卡”。

  而这些吸引着游客目光的火山石斛,经过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创新,化成了几十种健康产品,并且远销东南亚。

  走进海口药谷先声药业生产基地,现代科技感十足。扎根海南多年,先声药业创新转型升级结出硕果,8款创新药上市,未来一年将有3款分别治疗卵巢癌、失眠、流感的新药面市,蒙脱石散等产品远销欧洲。

  在自贸港政策的利好下,海南民营企业苦练“内功”,将外部机遇转化为内生动力,在创新驱动中塑造着核心竞争力。

  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便是“创新+国际化”双轮驱动战略的完美诠释。该公司董事长刘文民表示,公司敏锐地把握海南自贸港政策机遇,将生产自用设备“零关税”、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等重磅政策红利,直接转化为企业研发与扩张的“真金白银”。

  据统计,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累计进口先进设备价值超8000万元,实现内销货值2.85亿元,累计获得税收减免2831.34万元,公司毅然将全部减免税款专项投入创新研发。

  这份对创新的执着,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据介绍,该公司产值从2018年的19.61亿元迅猛增长至2024年的40.23亿元,七年翻番。尤其自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以来,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累计创造产值203.6亿元,远超之前十四年的总和。这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彰显了自贸港政策赋能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创新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

  海南各级政府通过建立省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五向图强”“两重两新”等关键领域。在2025年的一场政策项目推介会上,42个合作项目集中签约,宁德时代、明阳集团、星际荣耀、华大基因、华为等一批行业巨头纷纷落子海南,深度参与核电、商业航天、生物医学、信息化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远航

  优化生态面向全球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在即,海南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吸引企业,更是如何长久地留住企业、成就企业。为此,一套涵盖金融支持与政企沟通的“组合拳”持续打出,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在金融血脉疏通上,海南敢为人先。

  在全国率先印发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省级协调工作机制方案,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体系,并通过“千企万户大走访”将企业的融资需求形成“推荐清单”精准推送给银行。更值得一提的是“银项e联”直通车平台的创新建立,它实现了政府项目信息与银行授信系统的互联共享,推动政策与融资同向发力。

  截至目前,平台已授信项目110个,授信金额高达871亿元,有效破解了“融资难、融资贵”。

  在政企关系构建上,海南诚意满满——建立了省领导与企业面对面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形成了“问题收集—办理—反馈—跟踪问效”的完整闭环。政府坚持“有求必应”,即便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向企业坦诚沟通、说明情况。“亲清政商”关系的构建,让企业家们能够安心经营、放手发展。

  面向未来,全岛封关运作将使海南与世界市场的连接更为紧密,民营经济的施展空间将面向更为广阔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大舞台。正如齐鲁制药所展望的,下一步将加大研发投入、开拓国际市场、打造“灯塔企业”,这代表了海南优秀民企的普遍雄心。它们不仅是自贸港政策的享受者,更将成为讲述海南开放故事、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

  潮起海之南,风正好扬帆。

  随着海南自贸港即将启动全岛封关运作,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创新动能将加速集聚。民营经济必将乘着自贸港的浩荡东风,驶向更广阔的蓝海。

  (本报海口11月25日讯)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