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旅游—正文 分享
海口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引进企业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2021年07月26日 10:40  来源:海口日报  宋体

  近年来,海口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抓手,依托本地资源及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种养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近日,《海口市消除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2021-2022年)帮扶工作方案》提出,通过两年努力全面消除全市11个,以及县域间协作帮扶文昌市1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如今的海口,一个个“空壳村”正变身为“实业村”,一处处“撂荒地”蝶变为“聚宝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马誉嘉/文 康登淋/图

  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产业  增了动力添了活力

  7月19日下午,龙华区新坡镇农丰村委会涵乐坡村的蔬菜种植大棚里,各类蔬菜鲜嫩水灵,绿意盎然,充满生机。一旁的村民们忙着将采摘下来的蔬菜打包装进白色泡沫箱里。看着这绿色丰收的喜人场景,农丰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陈武内心特别舒畅。“昔日的空壳村变成今天的产业村,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一步步实现增收致富的愿望。”

  农丰村位于南渡江畔,下辖林排、涵乐坡、下屯三个自然村,共有约359户、1500人。过去,农丰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村里基本没有特色产业,年轻人几乎都在外面打工。2018年,为推进乡村振兴,在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及村民的多方努力下,结合村里土壤肥沃的资源优势,该村组织成立了海口农丰惠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业。

  陈武告诉记者,目前加入合作社的村民30余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销售产品210万元,分红20万元;合作社发放的工资性支出达95万元,吸纳村民就业50余人。其中就包括正在大棚里忙着采摘新鲜蔬菜的村民黄贵龄。“早上6点钟就起来到合作社里帮忙,播种、打理、采收蔬菜这些都干。”黄贵龄一边拿着小刀采摘蔬菜一边告诉记者,前几年她一直在定安打零工,村里成立合作社以后,便选择回家务工。

  “现在一个月能拿三千多块钱,有了稳定收入,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黄贵龄乐呵呵地说,发展村集体经济不仅为村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还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难题。这些年,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逐渐回到村里加入合作社,一起探索发展新模式。

  “除了蔬菜种植,我们还探索了圣女果、向日葵的乡村采摘游发展模式,客流高峰时要接待百余名市民游客,大家忙碌又充实。”涵乐坡村村民小组长陈道礼说。

  “我们现在正在试种2亩的紫玉米,这个品种的花青素含量特别高,玉米须可以做成茶包,玉米果实和叶子可以提取花青素制成化妆品,全身都是宝。”陈武告诉记者,不久前,来自广东的客商抛来橄榄枝,希望他们扩大种植面积,形成标准化、品牌化的种植基地。

  近年来,农丰村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种植产业,通过组建蔬菜种植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如今的农丰村,正逐渐破壳,从昔日“空壳村”摇身一变为“产业村。”

  农旅结合建设美丽乡村  美了环境富了乡村

  “早就听说山尾头村发展乡村旅游做得好,采摘很有趣,今天下午趁着周末带孩子一起来这里体验了一把。村子真的很美!”7月18日,慕名而来的市民李丹一走进山尾头村,就被硕果累累的龙眼树、黄皮树和番荔枝树吸引。沿着整洁的村路前进几十米,李丹来到了连理枝民宿。在观景道上,市民游客手持相机或手机,与颇具渔家风情的各式景观合影留念。

  “我们村变了,越来越美,一点也看不出以前脏乱差的样子。”看着眼前的景象,连理枝民宿负责人黄阳十分感慨:曾经,村子里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道路坑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许多村民纷纷离开家乡进城打工,村里多是老人和小孩留守,山尾头村逐渐成为“空壳村”,急迫需要新的产业。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连理枝民宿应运而生。通过十多年的不断发展,现在“连理枝”民宿已成为当地海鲜餐饮及休闲体验旅游的品牌。

  “我们将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根据海口不同季节特色推出不同的旅游观光线路。最近恰逢暑假,来玩的客人多以亲子游为主。我们推出了黄皮、龙眼、番石榴等应季蔬果的采摘游路线。”黄阳介绍,市民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当地海鲜,还可以游览红树林景区、采摘蔬果、垂钓、骑行、小憩。村里还发展了农夫集市,村民向游客销售农产品,为农产品拓宽销路;农旅融合激活了农村发展,46名村民在民宿打工,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大家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

  从脏乱闹心的“空壳村”,到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演丰镇山尾头村通过挖掘比较优势,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以观光农业、休闲渔业体验、特色民宿、农家乐、文化古迹等旅游产品为主的特色旅游线路逐渐火热起来。旅游产品的日益丰富,产业经济的逐步繁荣,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虽然现在仍有些村民外出打工,但是随着村里旅游产业的发展,我相信更多村民能够返乡发展。”黄阳坚定地说。

  优化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空壳村”破“壳”迎蝶变

  近日,《海口市消除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2021-2022年)帮扶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印发。《方案》指出,海口将通过大力开展协作帮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对帮扶企业实行贷款贴息奖励、探索联合抱团发展、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实行台账管理等举措,通过两年努力,全面消除海口市11个和县域间协作帮扶文昌市1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持续稳定增收能力明显增强。

  风吹稻浪,福稻飘香。位于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的福稻生态米种植基地,是“丝路海口·田园综合体”国家级建设试点项目所在地,也是红旗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田洋之一。“以前,由于种植传统水稻经济效益不高,墨桥村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缺乏劳动力,土地撂荒现象严重。现在,村里引入现代化的智慧农业,不仅提高种植效率、节约种植成本,大家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今年我家种植了15亩水稻,亩产将达到1500~1600斤。”红旗镇墨桥村委会伯侯村村民邓景华乐呵呵地说。

  公司对当地种植的品种品类进行了更新换代,高品质的水稻不仅让当地产量增加,口感也更好,更带动了村民收入有了大幅提升。五田家联合创始人白凤珍介绍,今年1月,“琼山福稻”基地签约农户同比增长突破330%,早造种植面积扩大至28310亩,帮助3600个签约农户创收4000万元。

  美兰区三江镇的茄苪村,曾经是一座出了名的“空壳村”,贫困群众较多,是美兰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点村庄之一。现在走在茄苪村中,瓜果大棚、成片莲雾随处可见。从一座落后的村庄成了远近闻名的“莲雾村”;秀英区东山镇城西村借“光”铺就致富路,如今实现了光伏并网送电并获得售电收益,不仅创新举措增加村集体收入,还有效助力“空壳村”破“壳”实现增收致富……

  2021年海口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成果。

  在海南建设自贸港的背景下,消除“空壳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着特殊意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芳表示,下一步,海口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资源整合,建立健全协作帮扶工作机制,确保每一个“空壳村”有人帮、有人扶、有人抓,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编辑:符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