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万宁六连岭革命根据地旧址:青山巍巍红旗展
2021年11月22日 11:57  来源:海南日报

  穿透文“宝”光影丨省保——六连岭革命根据地旧址:青山巍巍红旗展

  文\本报特约撰稿 陈立超

  六连岭是海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琼崖革命的艰苦岁月,中共党组织以六连岭为掩护,坚持斗争,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1927年7月,中共万宁县委在六连岭成立,组织万宁县农民开展武装暴动,掀起土地革命高潮。1928年6月,万宁县苏维埃政府在六连岭成立。苏维埃政府在六连岭创办了苏区合作社、红军医院、列宁学校,使六连岭成为琼崖东部较为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六连岭革命根据地旧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俯瞰万宁六连岭。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俯瞰万宁六连岭。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红军洞:面对封锁,红军过起野人生活

  六连岭的半山腰洞穴很多,这些石洞大小不一,大的可容纳300多人,小的可容纳10多人。其中一个洞有两个出口,非常隐蔽,可容纳300人左右,洞中有石床、石桌,底下有泉水。革命低潮时期,共产党员和红军经常住在洞中,因而得名“红军洞”。

  1928年,琼崖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后,国民党军在六连岭周围构筑炮楼及封锁线,形成半弧形的包围圈,切断供给之路,企图困死红军。红军主力向定安母瑞山转移后,留下的少部分红军战士在六连岭配合万宁党组织驻扎红军洞开展斗争。由于敌人搜山越来越频繁,且敌我力量悬殊,我方损失很大,加上弹尽粮绝,无法再与敌人正面作战,在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坚持革命斗争。

  12月,文昌县红军连100多人(大多数是伤病员),坚持就地斗争遇到困难,便向六连岭转移,同六连岭上的万宁红军会合。1929年初,敌人搜山更紧,封锁更严,六连岭上的红军获取补给更加困难。坚守在六连岭红军洞里的红军,只好去山沟里捞鱼虾,在山上掏鸟窝、摘野菜等充饥。长时间吃不到大米和油盐,许多红军战士尤其是伤病员,身体异常虚弱,不断有人死去。至1929年夏,六连岭上的红军战士只剩下27人。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仍在山上坚持斗争。当时缺吃少穿,天天被敌人“围剿”追击,过着大地当床、明月为灯、树叶为被、野果充饥的“原始人”生活,但大家依然坚定信念,同甘共苦,顽强战斗,为琼崖革命保存了胜利的火种。

六连岭红军医院旧址。资料图
六连岭红军医院旧址。资料图

  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用结合,学员配合部队击退敌人

  琼崖抗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是抗战时期我党在六连岭上创办的著名学校。1941年5月,琼崖人民抗日斗争进入高潮,抗日人民武装不断发展壮大,琼崖特委为了培养一批优秀的军政干部,以适应抗日形势的需要,委派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参谋长李振亚和云涌、祝菊芬等到六连岭抗日根据地,创办“抗大式”的琼崖抗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李振亚任校长兼政委,云涌任副校长,祝菊芬任教育长兼政治处主任、党总支书记,学员有独立总队各支队班长以上骨干和战斗英雄,以及各县、区、乡党政干部和抗日团体骨干。

  理论联系实际是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一直坚持的教育方针和原则。军事教育方面,进行直观教学,要求学员结合有关战例,学会军事理论的应用。军事课教学内容主要为:《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与指导作战的原则》,其中包括“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班、排、连、营战斗的组织和近战、夜战、地雷战、伏击战及奇袭、爆破、射击、投弹、刺杀等业务训练。

  1942年4月的一天,日军勾结万宁国民党守备团的特务大队,兵分两路向六连岭抗日军政干部学校驻地围攻。学校随即把这一次的反围攻战斗作为一堂实习课,让学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由李振亚校长率领全体学员配合独立总队第三支队,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路的打法,利用地形,埋伏在有利于我军作战的地段,首先打击从六连岭东麓来犯的一路敌军,结果这路敌军遭受重大伤亡仓皇逃走。另一路敌军因失去策应配合,不敢冒险深入,只好在烧毁学校房屋后撤退。战斗结束后,学校组织学员讨论并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学员对军事理论的理解,让学员学会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祝菊芬后来在《忆李振亚领导的琼崖抗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一文中回忆:琼崖抗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自一九四一年七月正式开学上课,到一九四二年十一月止。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办了两期,每期五个月,学员一百多人,两期合计三百多人,为部队和地方党政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加强和充实了我党、政、军的骨干力量。他们在抗日战争的各个战场、各个根据地和后来的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位于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的中共万宁县委机关旧址。资料图
位于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的中共万宁县委机关旧址。资料图

  军械厂:反复研究,成功造出手榴弹枪支地雷

  在抗日战争时期,万宁人民以六连岭为革命根据地,跟日寇和国民党顽军进行了殊死斗争。1942年夏,琼崖总队第三支队决定在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的大磉村创办军械厂,制造枪支弹药,支持部队消灭日本侵略者。这家军械厂在战争年代运营了8年,先后转移过6次,为部队供应了大批枪支弹药,为消灭敌人、巩固六连岭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军械厂创建时仅有10多人,后来发展到100多人,为了保密,军械厂代号为“新民村”。军械厂投产后需要大量的原料,琼崖总队第三支队和乐万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群众搜集。首先到后安弄到铁砧、铁锤等工具,再到青山营找来风箱,又在群众中搜集了大量的旧铜废铁。不久后,军械厂的同志成功制造出第一批手榴弹。根据前线战斗的需要,六连岭军械厂从修理枪支到生产手榴弹直至仿造长短枪和地雷,从简单到复杂,反复研究不断提高武器质量。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仿造出第一支手枪。由于材料缺乏,工具简陋费工多,仅造出4支手枪。

  六连岭军械厂制造的枪炮弹药,在与敌人的战斗中发挥出很大作用。1943年,部队决定炸毁山根桥,切断敌人交通,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冯龙清、冯龙辉、符兴等3名战士带领群众抬着军械厂制造的大型地雷(每个装炸药44斤),将之埋在桥头两边。冯龙清、冯龙辉分别埋伏在安全处准备拉导火线,当符兴发出爆炸信号时,他们立即拉线引爆,将桥炸毁。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