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在北京地区,白昼时数可长达15小时。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夏至后北半球白昼时数逐日减少。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夏至简介
  •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   “夏至”也是诗人们的咏吟对象,唐朝权德舆《夏至日作》,“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农谚: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馄饨免疰夏,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过了夏至节,夫妻各自歇。
  •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夏至后气温还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   夏至后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期,容易中暑、生病。可利用防暑工具,例如有雨伞、扇子、凉帽、凉席、竹夫人等。
      夏天对人体的消耗也是较大的,因为吃不好、睡不实,受到炎热的煎熬,因此称为枯夏。
夏至习俗
  •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
  •   夏至之后,天气进入最炎热的季节,古人称之为“伏日”,夏至之后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酉阳杂俎-礼异》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   夏至日照最长,故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语。旧时,人不分贫富,夏于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
      夏收完毕,新麦上市,因有于是日吃面尝新习俗,谚语说“冬至馄饨夏至面”。
  •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夏至饮食
夏至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