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海口5月9日消息 (记者 庄晓珊)5月5日下午,还未到约定时间,33名与工地发生讨薪纠纷而上门寻求调解的农民工,已经陆续来到海口市龙华区司法局金贸司法所,焦急地等待着当天的调解结果。
金贸司法所所长罗新建顾不上休息,刚招呼好大家有序落座,转头又要忙着去整理卷宗。从4月26日接到辖区某工地发生讨薪纠纷案件进行调解至今,罗新建已连续忙碌了9天,当天到访的便是该起讨薪纠纷案件中涉及的第三批农民工。
4月26日,百余名农民工向金贸街道某工地集体讨薪,起因为在施工过程中窝工工程进度等问题产生纠纷,导致工人的工资未能按时发放。
“我们来海口干活两个多月了,工资一直没发到手里,着急啊!”农民工老胡急得焦头烂额,因讨薪无果,他们一时间情绪激动,坚持一定要马上拿到工钱。
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罗新建来到现场后一方面安抚农民工情绪、疏散人群,劝导他们以合法方式表达诉求,并为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另一方面积极与发包方、施工方、劳务公司等多方沟通协调,找到问题的焦点,依照相关法律规定耐心劝导,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他们理解民工们想及时拿到工资的心情,尽快支付工人工资。
经过3天时间的连续调解工作,前两批共91名农民工顺利拿到约85万元的劳务费。在5月5日下午的现场调解中,各方当事人也在金贸司法所签订调解协议,余下33名农民工劳务费约74万元也如约得到解决。
在短时间里,专职人民调解员开展规律性矛盾纠纷排查和专业化矛盾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便是海口引领全市上下,将社会治理创新向人民调解聚焦的一个缩影。
例如,海口美兰区流水坡社区,通过小社区大调解,让百姓生活不堵心。该社区12345智慧社区联动中心平台将纠纷案件分派至镇街或职能部门后,即可通过智慧调解APP分配至辖区调解员,让调解员与12345政务热线实时联动。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分用好“三室联动”的调解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推动“枫桥经验”在辖区内落地生根。
海口还建立商会人民调解组织,拓展人民调解新领域。专门受理调处商会会员间、会员企业与职工间的纠纷等,在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创新设立司法行政部门、商会领导、律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的专家听证委员会,指导和会诊商会矛盾纠纷调处全过程。
海口市龙华区司法局金贸司法所调解现场。金贸司法所供图
据悉,海口市委市政府于日前制定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文件,为人民调解专职化专业化打牢法治基础。同时还根据城乡差异化需求,采取公开招聘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全力打造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目前,共招聘专职人民调解员497名,实现全市所有镇(街)、村(居)和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全覆盖。
此外,海口聚焦提升专职人民调解员专业化水平,出台《海口市专职人民调解员考核办法》等10项管理规定;常态化开展岗前培训、业务学习交流;实行持证上岗和退出机制,对考核结果不称职的专职调解员予以解聘;明确专职调解员基本补贴每人每月2500元,同时实行以案定补和年终考评奖励。
近年来,海口建立和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筑牢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为“法治海口、平安海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矛盾不上交”。近三年时间里,海口调处矛盾纠纷1.9万多件,成功率98%。
放眼整个海南,不仅在海口,如今在陵水、三亚等市县,一群专职人民调解员,他们正积极活跃在城乡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将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让“东方之花”绽放美丽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