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政府网4月9日讯 2007年12月3日—15日,世人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召开,来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192个缔约方以及《京都议定书》176个缔约方的1.1万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据悉,这也是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变化大会。会议原定14日结束,但美国与欧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立场上的重大差异展开了激烈交锋,会期被迫延长1天,为期13天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
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UNFCCC的实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其第3次缔约方大会上,缔约方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对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主要发达国家的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作出了具体规定。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但美国等工业化国家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UNFCCC的实施并未取得显著成效。这次达成的“巴厘岛路线图”确定了未来强化落实UNFCCC的领域,并为其进一步实施指明了方向。
巴厘岛路线图共有13项内容和1个附录,其要点包括:
1、序言注意到科学证据的“紧迫性”,这些科学证据证明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拖延减排行动只会增加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的危险。
2、路线图确定通过谈判达成一项旨在减缓全球变暖的新协议的框架。美国这个仍在联合国《京都议定书》之外的唯一工业大国将被纳入到新协议的框架之内。
3、谈判将于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结束,让各方有时间批准新协议,以便新协议在2012年底生效,接替《京都议定书)。
4、路线图规定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但不具体确定减排目标,也不建议哪些国家应当减排或应当减排多少。但是,在序言的注释中提到,到2020年将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降低25%—40%的目标和到2050年实现全球排放量减少50%的目标。
5、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行动,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但不设定具体目标。发达国家有义务在技术开发和转让、资金支持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以减少他们的排放量。
6、路线图包括为减少发展中国家的毁林和森林退化提供可能的财政支持。毁林与森林退化问题将最终被纳入法律绑定的框架之中。(中国林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