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昌江—正文 分享
昌江石碌镇山竹沟村:小山村成“全国文明村镇”
2021年07月07日 15:17  来源:南国都市报

  6月17日中午,烈日投下的热气,笼罩着昌江石碌镇山竹沟村。打扫完庭院后,年过六旬的村民陆建平坐在一株大龙眼树下,沏上一壶茶,享受一会儿惬意时光。

  “以前多是茅草屋,甚至人畜混居,牲畜粪便随地可见。现在不一样啦!家家户户住着平顶房,有了独立庭院,告别脏乱差,日子越过越舒心。”说起村里居住环境的变化,陆建平总有着说不完的话。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李绍远 姚传伟 文/图

 

昌江石碌镇山竹沟村,村民住上小平房。

  曾经牲畜粪便随处见

  如今出门处处是景

  山竹沟村是昌江石碌镇下辖的一座村庄,村子紧靠海南西线高速大坡互通处,是展示昌江新农村建设形象的门户村。刚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笔直的村道及路两旁竹篱笆围起的农家庭院。

  陆建平家住的是两层平顶房,前院与昌江大道紧邻,站在阳台,绿树环绕的美景尽收眼底。后院由儿子一家使用,前后院连通,院内干净整洁,果树如盖,阵阵花草气息扑面而来,房屋墙壁上还绘满了黎族风情图案。

  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出门即是景,在陆建平家,在山竹沟村,如此舒适宜居的人居环境叫人艳羡不已。

  “以前村子的环境卫生那叫一个脏乱差,跟现在完全是两个模样。”陆建平的女儿陆丽丽回忆,小时候,和很多村民一样,她家住的也是茅草屋,村里都是泥巴路,尤其是雨天,出门一定要格外小心,因为一不注意就会踩到散养牲畜的粪便。

  变化先从居住条件说起。时间追溯到10多年前,随着昌江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全面铺开,陆建平一家便与村里的部分村民集中搬迁到昌江大道旁,告别茅草屋和破旧瓦房,住进平顶房。之后,家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又在原来平顶房的基础上加盖一层。

  有了新居,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但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起初还很淡泊,尤其是家禽牲畜散养的现象依旧存在,致使蚊虫滋生,遇到雨天,牲畜粪便都会混着雨水在村道上流淌,让村民出门十分不便。

  后来,随着人居环境整治以及昌江创文工作的开展,村规民约的出台,在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及村干部的多次上门宣传,以及带头清扫保洁的影响下,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不仅自觉做好“门前三包”,还让村子彻底告别禽畜散养。

 

山竹沟村的村道干净整洁。

  村子变得越来越靓

  村民收入渠道越来越宽

  “村民不仅自扫‘门前雪’,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主动参加村里的大扫除。”山竹沟村党支部书记陆建强说。

  在山竹沟勾勒的这幅美丽乡村画卷中,村民是主力军。同样,当地政府也花费了大力气,尤其是近年来,昌江先后投入资金,建设山竹沟村环村公路、村民活动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大舞台,改造村民房屋外立面、文化长廊等多处基础设施,修缮排水沟等,为山竹沟村摘下“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提供了扎实的硬件基础。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改善的山竹沟也成了不少游客的打卡地。尤其是,按照统一规划,包括陆建平在内的几十户村民庭院内,种植了菠萝蜜、荔枝、龙眼、椰子、杨桃等果树,不仅洋溢着盎然生机,富有特色的庭院经济,也吸引了游客光顾采摘。“环境好了,游客来了,这就是好生态给村民带来的好商机。”陆建强说。

  沿着昌江大道到县城,大约有7公里,“住在老村时,我们要绕行10多公里路,现在路程起码缩短了一半。”空闲时,陆建平一般都会骑摩托车到县城,与老友们一起喝茶畅聊。

  交通的便利,也让不少山竹沟村民选择到县城务工,拓展了致富增收渠道。陆建平的儿媳妇吉秀风就是其中之一。从2018年开始,吉秀风就到石碌镇打零工,每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

  生活水平好了,山竹沟村民们精神面貌越发积极向上,吉秀风等村民纷纷加入志愿服务团队,主动参加村里的大扫除行动,共同扮靓美丽家园。

  山竹沟与石碌镇,生活和工作的两个地方,吉秀风见证并参与了它们的生态环境大变样。“县城街道干净整洁,市民不再随手乱扔垃圾,文明习惯慢慢养成。城区还建设了市民广场、文化公园、木棉公园,让大家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吉秀风说,昌江开展创文以来,许多陋习在逐步消失,人们生活愈加舒心,“闲暇时,我也会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为昌江创文出一份力。”

  我们的幸福账单

  “十三五”期间

  具备条件的自然村

  100%通硬化路

  “十三五”时期,海南居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20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5%,较“十二五”末上升1.6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农村卫生厕所125.29万座,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8.8%。

  另外,“十三五”期间,海南积极推进自然村通硬化路、窄路面拓宽、县道改造、生命安全防护、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及危桥改造和旅游资源路等六大工程建设,共完成农村公路窄路面拓宽项目1533个、里程6057公里,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具备条件的自然村100%通硬化路,海南农村地区人员出行及农副产品流通带来极大便利,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交通设施基础支撑。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