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曾毓慧 通讯员王伯钧
“这一年来,大多在海口、三亚等市县干工,久久回家一趟,越能感觉村庄变得更整洁、好看了!”1月28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益条村,夜幕刚落,竖立在环村道那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把附近照得敞亮,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村居里透出的灯火令人倍觉得可亲,刚从海口建筑工地返回益条村智一村小组的王永强,在饭后带着妻孩逛村时感慨着。
生活有盼头,源于学得一技之长外出务工收入有保障。王永强是脱贫户,早几年,由于抚养孩子生活压力较大,夫妇俩依靠割橡胶谋生的日子过得并不宽绰。自2020年以来,当地政府部门组织务工技能培训,王永强等村民成为小型挖掘机技能培训班的一员,凭着勤学苦练的韧劲,他操控挖掘机的技能也日渐娴熟。“大城市很缺这种岗位,工钱行情也很看好!”该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陈震介绍,自2021年初以来,在驻村干部的引荐下,王永强开始辗转于海口、三亚各工地,从事基础设施及绿化工程等基建工作。“每月至少3000多元,好几个月都超过4000元,这一两年我得把技术再练些,以后工资肯定还能再涨不少。”王永强乐呵呵地说,去年以来,好些时候一忙就是一两个月都顾不上回一趟白沙。看着卡里的存款渐涨,也让他对于改善自家的小日子有了新规划:“趁着过年放假这几天,去县城大商场看看还缺啥家用电器,不然过来大年初七就要返岗干工了!”
“这阵子橘子、橙子等水果特畅销,有时一天要开车跑儋州进货两趟。”与王永强难得休假返乡过年不同的是,同村的防止返贫监测户吴小余夫妇这几天更忙了。原来,2019年,原本勤快干活的“80后”吴小余患了严重肾病,好在各级部门的多举措帮扶下,经过治疗后,他的康复情况还算乐观,但自此也基本干不动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了。“两个孩子还在读书,一家老小的日子咋过?”正当吴小余愁眉不展时,驻村干部协同村干部走村入户与他面对面商量“解难题”。
得知吴小余考过驾照,驾车技术熟练,驻村干部见此建议:“要不要试一试跑跑运输,批发零售水果或蔬菜,我们帮你申请贷款当本钱,行不?”吴小余欣然同意了。当2万元小额贷款到账后,驻村干部又陪着他选购了一辆二手小货车,并帮他牵线搭桥开始从事水果批发零售生意。“儋白高速通车之后,现在开车跑儋州的水果批发市场进货方便多了!”吴小余说,这一年来,夫妇俩将批发进货的水果往返于白沙七坊镇、打安镇、青松乡以及光雅墟等集市零售,收入渐涨间也积攒了不少客户。“春节前后,走访亲友、拜年都缺不了买水果当伴手礼!我得多备点柚子、橙子等热销水果。”显然,眼下干劲十足的吴小余对这门“生意经”也越来越有心得了。
“多亏了政府帮忙建好这厨房,逢年过节炒菜做饭也不怕刮风漏雨了!”除夕将近,脱贫户符桂希正在忙着杀鸡、宰鸭准备给孩子们做一顿“大餐”。据悉,早在前年,符桂希已完成了危房改造,但因手头并不宽裕,自家建造的房屋面积不大,也未预留建造厨房的空间,平时,夫妇俩就在屋外的树荫下支起临时棚架当厨房煮饭炒菜,每逢刮风下雨天就有点够呛。该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符发介绍,自去年以来,经过驻村干部全面摸排,全村共有10余户低收入家庭及低保户存在类似的厨房“难题”,经过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已按照统一标准为该村11户建好了坚固又实用的厨房,使他们的家充满了暖人的“烟火气”。
“持续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类精准帮扶,想方设法让每一户的日子都过得一年比一年好!”符发介绍,在益条村现有的520余户中,已至少有400户家庭实现稳定务工增收;接下来,益条村将继续积极有序组织劳务输出,统筹安排公益岗位,做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帮扶服务,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切实帮扶更多的脱贫人群和低收入家庭实现务工增收,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好、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