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侨务传真—正文 分享
“南侨机工”后人盼琼剧《南侨情》早日公演
2022年02月17日 13:11  来源:南国都市报
原创琼剧《南侨情》排练启动仪式当天,剧目主创、演职人员及南侨机工后人合影
原创琼剧《南侨情》排练启动仪式当天,剧目主创、演职人员及南侨机工后人合影

  “我第一次结识‘南侨机工’的事迹,是一次纪念大会上。当时,我听到这些事迹,感动得眼泪直流。”2月11日,原创琼剧《南侨情》排练启动仪式结束后,《南侨情》编剧李高兰向记者回忆起她与“南侨机工”的“结缘”时非常激动。启动仪式当天,“南侨”后人也盼望剧本《南侨情》早日公演。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苏桂除  文/图

  一次会议萌生创作《南侨情》剧本

  李高兰所说的纪念大会,是于2009年4月召开的纪念海南华侨回国抗日70周年大会。

  “抗战胜利都70年了,健在的南侨机工应该也没几个了,他们的儿女也老了,这得赶紧去挖掘、传播,把这批英雄的后代拍好。”身为海南省作协会员的李高兰,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题材。

  她说,南侨机工们放弃了当年在南洋的美好生活,为国家、为民族毅然回到家乡支援抗战,这种精神真正体现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2010年,李高兰在整理出版一本涉及琼海名人的报告文学时,发现琼海籍南侨机工王云峰这个英雄很优秀。他南征北战,曾经回国参加滇缅公路运输抗战,解放后,又赶赴前线抗美援朝,与家人失去联系长达10多年之久。随后,她在寻访了10多名南侨机工及其子女后得知,海南的800多名琼籍南侨机工中,竟然有200多人来自琼海。

  在进一步查阅相关史料及影视资料后,她再次发现,南侨机工在那段抗战历史中作出不少贡献,并没有人将他们的事迹通过戏曲的形式进行传播。

  死而后生、悲欢离合、坚定的革命者、与发妻李雪莲的恋情……王云峰的事迹极具传奇色彩,很适合以此为背景创作戏剧,李高兰想以王云峰与祖国共患难的故事作为切入点,讲述那群南侨机工的爱恨情仇与家国情怀,弘扬他们的英雄事迹。

  产生了这个想法之后,李高兰开始写剧本,写好后,她让八一总场原场长孔宪章核校。孔宪章也被王云峰的事迹深深感动,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创作。

  然而,李孔二人一没有舞台表演经验,二不会唱琼剧,两人要写琼剧剧本,众人一开始难以理解。

  一个剧本坚持写了10年  她曾两度想放弃

  “从2010年开始写,写了十年,自费打印的剧本垒起来都有差不多2米高。”李高兰说,写了十年,期间有两次想着放弃。直至2020年,孔宪章拿着手稿,找到了被称为“琼剧老祖”的钱汉堂和海南省琼剧院专业编剧冯所庆。

  在钱冯二人的指导下,李孔两人又几易其稿,但剧本想走向舞台可不容易。经人介绍,李高兰找来定安县琼剧团主演、导演兼编剧徐姝璟,徐姝璟推荐了海南省艺术学校的“80后”年轻导演,想进一步升华剧情的表现形式。

  “敌机来了,英雄烧着自己的衣服向敌机大喊‘向我开火’。”在与年轻导演的研讨中,李高兰不同意年轻导演这次的修改意见,剧本迟迟未能定稿。

  最后,在钱汉堂、冯所庆等人的悉心指导下,剧本终于在2020年底定稿,并于2021年1月通过相关立项,政协第十三届琼海市委员会给予高度评价。

  原本计划在2021年“七一”党的生日当天公演,但因故推迟。加之去年李高兰不慎摔伤脚部,公演被迫搁置。此时,孔宪章也想放弃了。

  “作为一名琼海人,一定要让《南侨情》这部琼剧上演。”李高兰说,虽然面临不少困难,但她打算拿出自己的养老金来支持演出,把真实还原琼籍南侨机工、抗美援朝英雄王云峰与他被称为“现代孟姜女"的妻子悲欢离合的传奇经历搬上舞台。

  2022年2月11日,《南侨情》启动排练。坚持了10年写就的剧本,将于今年3月在纪念海南南侨机工回国抗日八十三周年之际进行公演。

  “南侨”后人盼《南侨情》早日公演

  “很感谢《南侨情》的团队将我父亲的事迹通过琼剧艺术进行颂扬。”王云峰的儿子、今年85岁高龄的王诗琼在启动仪式现场说,在他2岁的时候,妈妈带着他下南洋,远赴新加坡投奔父亲,但当他们到了新加坡后,当时父亲回国抗战了,一直没有联系上。

  “我们一直以为父亲战死沙场了,原来,父亲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生病,提前退伍回到海南。”王诗琼说,他12岁时从新加坡回到海南。父亲回来那年,他正在塔洋念初中,等别人到学校通知他说父亲回家时,他还不敢相信。

  2月11日,记者在王云峰的老家琼海市嘉积镇孟里村委会保田村看到,王云峰于1986年去世后,王诗琼也搬到市里,祖屋已没人住。在祖屋大厅里,摆放着王云峰及发妻于1956年制作的画像。

  出席排练启动仪式的海口市南侨机工眷属联谊会会长、海南南侨机工罗豫川的长孙罗长英说,希望通过这部剧让更多的人知道南侨机工这段历史,传承海南英雄故事,激励更多的华侨参与家乡建设。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