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幸福丨白沙青松:撑起“富民伞” 鼓足“钱袋子”
近年来,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致力打造万亩级林下种植示范基地,念好“山”字经,写活“林”文章,撑起“富民伞”,鼓足“钱袋子”,积极创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积极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推动绿色富民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林业生产周期长。面对比较漫长的林业生产周期,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青松乡做好橡胶林下文章,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进青松乡打松村林下食药用菌种植基地,600亩大棚里培育的红托竹荪、虎奶菇、虎乳灵芝、猪肚菌等食药用菌,在雨后散发着芬芳。眼前,青松乡坤保村村民李亚电和工友们正在修整土地,为下一次培育做好准备。李亚电和妻子已经在这里务工近一年的时间,说起过去为了谋生东奔西走的日子,他十分享受现在这份“稳稳的幸福”。
“从去年六月份务工到现在差不多一年时间了,我们夫妻二人都是这里的长期工,我工资5000块,老婆工资4500块,我们每个月差不多有1万块钱的工资收入。”李亚电说,前些年辗转海口、三亚、文昌、东方、屯昌等地,靠体力赚钱,撇下家中的老母亲和两儿一女不说,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跟亲朋好友东拼西凑才能勉强供孩子读书。“我们现在已经算稳定的生活了。”
走出增收“新路子”,增强农民幸福感。在青松乡拥处村“林下+益智+虎奶菇”种植基地里,这种在橡胶林下种益智,又在益智旁边种虎奶菇的“双套种”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当地村民的广泛欢迎。大家纷纷拿出自家橡胶地,承租给企业种植。青松乡拥处村村民符召冲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将自家一片橡胶地承租给企业,获得租金收入的同时,他还一边管理自家橡胶,一边管理益智和虎奶菇,从而获得工资收入。尽管符召冲今年已经54岁,但接受采访时,他表示,这些就是“举手之劳的事”,割胶之余顺便就可以打理好益智和虎奶菇了。
“每个月都发2500块钱,13多亩橡胶地租出去,一年收入8700块钱,这笔收入改善了我的生活,又很靠近家,干工也方便。”他感叹,幸福就是这样,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作为青松乡林下经济发展的合作企业,白沙立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化村企合作,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引入活水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努力耕耘。目前,该企业在白沙已有四个林下种植基地,其中青松乡的林下种植规模最大。在青松乡,该企业聘用当地正式的技术员、管理员7人,用工高峰期时,务工人数达到40人。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就是要不断地精耕细作,加强管理,把产业做好,让当地老百姓能够真正地从我们这个项目当中得到实惠,得到真正的好处。”白沙立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负责人李学军如是说。
这种可以实现一块土地、多份收益的发展模式,已在青松乡打炳、益条、拥处、青松、打松、牙扩等村布局。如今,青松乡万亩级林下种植基地渐成规模,集仓储、交易、展示为一体的标准化南药交易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大健康产业正在这里悄然绽放。
“目前,全乡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37万亩,预计年产值可达到1.62亿元。”青松乡常务副乡长林佳欢算了一笔账,林下菌菇产业项目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279万元收入,带动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就业接近7万人次,包括务工、地租等在内的收入,全年可为青松乡6个村委会的农户增收9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