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的一片橡胶林里,在这里务工的村民种上菌包。李天平摄
日前,记者从白沙黎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获悉,白沙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生态兴县、生态强县发展理念不动摇,坚定不移走好“点绿成金”的“两山”实践创新路,以生态优先、绿色先行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2022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60元,同比增长8.2%,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夯实特色产业基础方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培育,绿色成为生态经济鲜明底色。“稳胶扩茶扩药创特色”发展思路和“两个万亩六个千亩”产业体系全面发展,天然橡胶产业超百万亩,南药达二十三万亩,茶叶逾万亩,特色产业山兰稻、红心橙、牛油果、沉香等破千亩……此外,林下多元化“经济双模式”效益凸显。林下“+益智”鲜果亩产达178.6斤,每亩增加产值759元;林下“+红托竹荪”亩产可达1500斤,每亩增加产值9万元;林下“+凤梨”亩产达4000斤,每亩增加产值6000元;林下“+米粽叶”亩产达8380张,每亩增加产值1257元……据统计,2023年一季度,一产产值21944万元,同比增长5.8%。
同时,在全省率先试点建设的“两山平台”也为“两山”转化开辟了新路径。首笔金融“两山贷”、首笔GEP贷、首个林业碳汇开发试点、首单数字碳汇产品交易和首个茶叶碳标签等多个省内“首字号”诞生,530余项自然资源资产通过“两山平台”实现登记确权和掌上招商引资,落地实施了青松乡山兰稻生态有机种植产业、打安镇兰花产业等11个资源转化项目,形成了牙叉镇茶博园、阜龙乡白准村、南开乡大叶茶等31个“两山平台”招商项目。此外,“白沙良食”公用品牌数字化管理平台和双业大数据管理平台上线运营,数据、系统、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数字化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得以实现。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方面,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让守着绿水青山的白沙百姓收获更多金山银山。种好橡胶、槟榔、椰子、沉香、花梨、油茶等“六棵树”,发展好红心橙、火龙果、牛油果、菠萝蜜等热带高效特色产业,并引导农户就近就地和外出务工,力争实现2023年农村务工人数3.8万人以上,扩充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来源。同时,努力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2023年全县75个村委会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达40个以上,1至2个村集体突破百万元大关。此外,蔬菜、果树等“庭院经济”,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培育,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力举措。目前,已成功培育省级家庭农场5家、省级示范社5家、县级家庭农场6家,并在此基础之上,力争2023年申报省级家庭农场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认定县级家庭农场5家、县级示范合作社5家。
值得一提的是,白沙正在制定优化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方案,成立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上下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时,配套制定重点工作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补短板清单,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谋划57个工作任务,417个示范创建重点项目,清单化压茬推进,项目化挂图作战。目前,已完成15个工作任务,已开工128个项目中,示范创建重点项目占比44.75%,已完工33个项目中,示范创建重点项目占比11.5%;实际完成项目投资额555198.34万元,示范创建重点项目占比44.2%。
◎来 源:白沙融媒体中心
◎记 者:梁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