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黎族自治县地处海南省中部偏西,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一直以来,白沙人民世世代代都在这片热土上开拓耕耘,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特色文化。其中,以黎陶、黎族骨器、黎锦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映照着文明的传承。
走进白沙黎族自治县第一小学的陶艺教室,此时黎陶老师符秋玲正在和学生们讲解制作黎陶的工具用途,并现场展示捏泥片、贴片等工艺流程。学生们聚精会神,看着老师的示范,拿着泥块,通过拍、搓、揉、捏、点等手法,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我们的黎陶课程去年10月正式开班,每周三至周五下午的课后时间我们都会进行授课,截至目前已有30多名学生报班参加。”黎陶老师符秋玲告诉记者,她们希望通过这种走进校园授课的方式,能让更多的青少年传承好黎陶技艺、读懂黎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近年来,白沙积极推动黎陶非遗产业发展,构建“产、学、研、旅”一体化模式,大力弘扬黎族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白沙共有7名黎族传统泥片制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并成立了2个合作社,共接待研学人数3300余人次。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展销陶器产品,收入超70万元。
眼前这位是白沙黎陶竹韵手工业专业合作社的社长,同时也是黎族传统泥片制陶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玉华。此时,她正在跟学员们讲解制作黎陶修整、打磨的技术要领,并手把手指导学员。
“我希望通过这个合作社,能传承好黎陶技艺以及打造非遗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同时为白沙黎陶爱好者们提供一个交流、制作、展示,销售的平台,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白沙黎陶竹韵手工业专业合作社社长刘玉华每当谈起她创办的合作社,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近年来,白沙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让非遗焕发生机。白沙现有125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代表性项目32个。其中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老古舞、黎族泥片制陶技艺、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等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更是在2010年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名录。此外,还有黎族民歌(润方言)、黎族民间故事、黎族渡水腰舟习俗等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黎族白茶制作技艺、啦奥门庆丰收习俗、黎族润方言婚礼习俗等25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白沙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硕果频结,令人瞩目。
“我们将继续挖掘非遗项目,抓好传承和保护工作,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符少玲表示,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强非遗人才培养,深挖民间资源,壮大保护和传承力量,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教育等多种有力措施,把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转变成经济价值,推动白沙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来 源:白沙融媒体中心
◎记 者:羊顺玲 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