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区东山镇促进草编非遗文化传承发展
“嘎芏姩”编织幸福新生活
10月17日,秀英区东山镇光明村委会山头仔村东藜禾丰草编工坊传承文化宣传基地,海口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山草编”传承人袁洁正带10多名妇女忙着编织作品。“用竹编草编编织成的袋子就叫‘嘎芏’,而编织草席和帽子的妇女,就叫‘嘎芏姩’。”袁洁告诉记者。
东山镇这群“嘎芏姩”中,年长的已过七旬,倾心传授东山草编非遗编织技艺;也有年轻妇女,虚心学习编织技艺,用精巧双手“编织”精彩人生,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
□本报记者陈丽园 特约记者陈创淼 通讯员柴文娅
村民挣钱顾家两不误
精致小巧的耳坠、时尚漂亮的“水桶包”、可爱俏皮的迷你帽子……秀英区东山镇东藜禾丰草编工坊传承文化宣传基地架子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编织作品,均是村民用巧手编织而成。
72岁的“嘎芏姩”周金桂是紫罗村村民,绵软的灯芯草在她灵巧的手指间,经过编、扎、插、剪的挑压,不一会就变成一顶精致的草帽,“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学,编出如此好看的作品,感觉很开心。”
编、扎、添、穿、绕,年轻的“嘎芏姩”起底形成三角结后,一根根灯芯草在指间不停翻飞。从去年11月的零基础,到成为一名优秀的编织技师,村民陈燕珠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今她依靠双手,编织着幸福生活,“感谢草编工坊提供培训平台,让我们学习编织技艺,挣钱顾家两不误。”
“去年,与光明村委会山头仔村返乡创业青年邓论麒交流后,发现彼此理念不谋而合,于是成立了‘东藜禾丰草编工坊’。”袁洁介绍,一年多来,草编工坊投入资金、完善设施,举办培训班,让村民免费学习制作草编工艺品,带动了村民增收。
搭建起作品产销链条
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东山草编技艺,秀英区委组织部优化党建+人才平台建设模式,精心打造全市首个非遗“东山草编”人才工作站,深度融合农旅产业,培育一批扎根农村、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技能人才。
“目前已有70多位村民成为合格的编织技师,掌握5大门类,30多种草编制品的制作,村民每个月收入近3000元。”袁洁介绍,此前,东山草编以草席和草篼最为出名,培训过程中,注重将艺术元素融入到草编技艺,经过不断创新摸索,东山草编作品从传统的草席、草衣、草篓延伸设计到精致美观的草帽、手提包等,作品细腻精巧,在实用性基础上增强了观赏性。
如今,东山草编产品和工艺品除满足本地市场,还吸引省外众多订单,有效带动村民经济增收。
“经过系统培训,村民掌握了草编‘真功夫’,拓宽了致富路。”东藜禾丰草编工坊联合创始人邓论麒介绍,东山草编技艺入选海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下一步将依托非遗“东山草编”人才工作站,培养更多技能人才,打造灯芯草种植基地,通过培育灯芯草良种等方式,搭建起草编作品产销链条,开发更多草编作品,探索一条以草编文化传承带动文创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