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分享到:
海口推动渔业转型升级 传统渔村迎来精彩蝶变
2023年11月13日 11:31 来源:海口日报

海口塔市海虫草海水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里生长的海芦笋。记者 孙士杰 摄

  11月8日清晨6点多,天微微亮,秀英区西秀镇荣山寮村的渔港内,一条条渔船停靠港口,渔民老吴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捕捞工作。对荣山寮村的大多数渔民来说,这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近年来,村庄里开起了书屋、咖啡店、民宿,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老吴依然驾着渔船日复一日地出海、返航,但他明显感觉到自己所生活的渔村正悄然发生变化。

  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的当下,渔村和渔民如何找寻新出路?连日来,记者走访海口多个渔村发现,曾经的渔民们从“卖鱼”到“卖景”,从“上岸”到“上班”,从“打鱼”到“护渔”,开启了渔业转型升级的新生活。

  □本报记者 黎越

荣山村顺吉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向虾池投放饲料。记者 孙士杰 摄

  A 退塘还海 渔民“上岸” 谋新生

  11月8日下午,海口塔市海虫草海水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整齐的田垄上,五六名农户分工合作,有的在忙着除草,有的在松土种植。

  过去这里是一片盐碱地,这些农户以前是渔民,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后,由于退塘还林及红树林禁养区管理,他们告别鱼塘、收起渔网,成为海口塔市海虫草海水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的员工。

  “海芦笋的最佳生长期在夏天,生长期一过,我们就抓紧时间种植了桥头地瓜和三角宁地瓜,不让地‘闲’着。”塔市村村民张大姐告诉记者,在示范园工作一天有180元左右的收入,在家附近工作还能兼顾家庭,如今她已经习惯了家门口的上班生活。

  当天上午,趁着天气晴好,几位工人忙着取出保存在仓库里的海芦笋晾晒、脱粒、收集种子。技术员钱光耀举起一根已经晾晒至发黄的海芦笋介绍,由于海芦笋成长在盐碱地,其根茎吸收了土壤中的盐分,合成了天然的植物盐,经过加工后,每亩海芦笋可产出生物盐400斤,经济价值超过10万元。

  “目前示范园种植海芦笋面积约60亩,解决了20多名村民的就业。”海口塔市海虫草海水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负责人许贺介绍,今年内还计划在塔市、演东、演西三个村增加种植面积1200亩,并引入文旅项目,实现农旅结合,预计将吸纳300名退养渔民就业。“下一步,我们计划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方式,向有意向种植海虫草的渔民或者合作社提供种子及技术,鼓励渔民或者合作社利用闲置盐碱地种植,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增收。”许贺说道。

俯瞰海口塔市海虫草海水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记者 孙士杰 摄

  B 转产转型 渔村迎来新气象

  11月9日下午,在荣山寮村的海边,三三两两的渔民席地而坐缝补渔网,闲置的渔船和浮标摆放在墙边。傍晚,出海早的渔船开始靠岸,海滩上出现不少箩筐,准备迎接自家的渔船。

  荣山寮村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众多新业态的涌入,这个传统渔村正不断发生着改变。

  海边的蓝房子、随风旋转呼呼作响的风车……度二咖啡馆全蓝色的外墙,与身后老旧灰暗的平房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以前经常来荣山寮村拍落日,知道这边有旧房子出租后,马上选择租下来改造成咖啡馆,院子里的这些小桌子,都是我们用砖头自己垒起来的。”店主阿琳热情地分享着咖啡馆里的创业史。开店初期,她获得许多村民的帮助,让她感受到这个小渔村的纯朴与美好。“未来我们计划将咖啡馆的二楼三楼改造成民宿,吸引更多像我们一样‘追落日的人’来到荣山寮,体验这里的渔家风情。”阿琳说。

  新业态的到来,为村庄增添了许多新气象。原本闲置的房屋被出租给创业者,村民也开起了农家乐、餐馆酒吧、海鲜批发等店铺。

  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不少年轻的渔民开始通过微信群,抖音等新渠道贩卖鱼获。“90后”渔民王先生和朋友一起创建了几百人的微信群,偶尔在群里还会和大家分享一些打渔生活的日常。“今天抓了什么鱼,几点回船啊,我们都会在群里通知群友。有时候船还没靠岸,鱼已经被预订一空。”他说道。

  “随着荣山寮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渔业升级、渔村发展、渔民增收也迎来了更多机遇。”荣山寮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符德关说,未来,期待更多有情怀的创业者来村里落户发展,推动休闲旅游与生态渔业融合,打造海口文旅新IP,走出一条具有荣山寮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游客在荣山寮村的咖啡屋打卡,体验海边美景。记者 孙士杰 摄

  C 守护环境 生态效益双丰收

  11月10日下午,美兰区新埠街道三联社区渔民吴亚胜驾船返回亮脚港港口,除了鱼获以外,还带回满满一大袋海洋塑料垃圾,带回来的海洋垃圾经过分类,便进入垃圾处理系统。

  “垃圾多了,鱼就少了,打捞垃圾也是在保护我们讨生活的‘饭碗’”。吴亚胜告诉记者,三联社区的渔民世世代代以海为生,渔民出海捕鱼时都会自觉带回随波逐流的塑料垃圾,而且大家都不会使用网眼太小的渔网,更不会使用对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的电网。广袤的海洋,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海口三联社区推进“无塑海洋”示范渔港建设以来,三联渔港有191艘渔船加入“无塑海洋”行动。渔民们靠海吃海,共同保护海洋,守护着这片基业。

  不仅三联社区的出海捕捞作业有了“新气象”,秀英区西秀镇的荣山村经历更新升级后的南美白对虾养殖也融入了生态环保理念。2016年,村子成立海口顺吉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村干部和村里养殖大户的带动下,村民纷纷改变以前粗放、高污染的养殖模式。

  记者走进荣山村顺吉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18口虾塘像一个个游泳池,架上钢结构大棚,并配套安装了循环水处理、供热、增氧等高科技养殖设施,实现一年四季不间断产出对虾。

  如今,漫步虾塘间,干净、整洁的生产环境一改往日人们对水产养殖“脏乱差”的印象,解决好污水排放的难题正是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整个合作社产生的污水都排进‘三池两坝’尾水排放循环处理池,经过过滤净化的养殖尾水可循环到成品养殖塘内重复使用,这类水体的水质稳定,较新引入的海水更适合养殖,过滤净化中还会使用到不少有益的藻类植物,整个过程十分环保。”合作社负责人蔡缵成告诉记者,经过改造,有效减少水源污染,实现“生态+效益”双丰收。

  海口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海口将按照“往深海走、往岸上走、往休闲渔业走”的“三步走”产业布局,推动渔业转型升级。改造和完善渔业基础设施,开展三联渔港、北港岛渔港升级改造项目前期工作,积极谋划曲口、东营、沙上渔港升级改造,持续推进渔业转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将陆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共计7期休闲渔业从业渔民职业技能培训班,计划培训350人,引导渔民向休闲渔业发展,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过硬、服务水平优质、综合素质高的休闲渔业从业人员。

海口塔市海虫草海水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工作人员展示晒干的海芦笋。记者 孙士杰 摄

  记者手记

  转产转业迎接美好“岸上生活”

  □本报记者 黎越

  古老的渔港、勤劳的渔民,原生态的沙滩海岸、大海馈赠的海鲜,无不承载着老一代渔民“靠海吃海”的怀旧情怀。

  在传统渔业坚持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的转型需求下,具有传统历史的渔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渔业转型对渔民来说,迎来的不仅是新机遇,还有新挑战。

  渔民退捕转产,“退得出”还要“稳得住”。考虑渔民历史生产生活习惯,在渔民转产转业中,要积极开发养殖技术员、救生员等渔民上手快、适应性强的公益性岗位,供那些年龄较大、无一技之长的村民就业,适应岸上新生活。记者在采访中,不少渔民就表示,希望政府在就业、培训等方面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

  观念一变天地宽,相信随着海口休闲渔业的持续转型发展,越来越多渔民将告别“海上作业”,迎接更加美好的“岸上生活”。

编辑:陈少婷
推荐阅读
本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