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琼中吊罗山乡立足岗位作贡献 党建引领展作为
2023年12月01日 17:50 来源:奔格内琼中

  巍巍吊罗山下,虽然山高路远,但是这里有一处淡水鲈鱼养殖示范基地,深藏在烟雾缭绕的青山绿水间。11月30日上午,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鲈鱼养殖示范基地,参加琼中第6次基层党建工作现场会的观摩人员把鱼料往鲈鱼养殖池一洒,清澈的养殖池顿时“沸腾”起来,整个鱼池鱼跃生猛,活力十足。

  近年来,吊罗山乡始终围绕抓学习、强党建、谋发展、重民生等方面,推动党员、干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为实现吊罗山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探索“两山”理论转化 发展生态鲈鱼养殖业

  鱼苗35万尾、出售4.2万余斤、产值67万余元、村集体分红25万元……一组数据显示吊罗山乡淡水鲈鱼养殖示范基地自去年10月投入运营以来的丰收喜悦,这一喜悦的背后是一条鱼串起的产、学、研、销价值链。

  “我们的鲈鱼口感非常好,没有土腥味,肉质细腻鲜美,营养丰富,很受顾客青睐。”走在养殖池边,海南琼中灵境庄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兆君向现场观摩人员介绍鲈鱼的品质,并道出该产业的发展模式和销售渠道,主要通过“基地养殖+太二酸菜鱼批量回收”的合作方式签订货源供应协议,销给海口太二酸菜鱼,保障销售渠道畅通,市场需求十分旺盛,常常供不应求。

  据了解,淡水鲈鱼生长周期是7个月左右,6至10月份价格最好,对外批发价每斤12至22元不等。

  今年以来,该养殖基地累计吸纳当地临时工72人次(其中脱贫户41人次),长聘员工4人,累计支付工人报酬7.82万元。开展鲈鱼养殖技术培训2期,累计47人次参与,不断丰富农民养殖技术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联农带农富农的作用。

  “目前已经形成了山泉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水资源可以循环使用,便于捕捞,做到精细化养殖,提高存活率,为鲈鱼养殖项目增产增收。”陈兆君表示,下一步,该养殖基地逐步打造鲈鱼养殖产业链,布局深加工,提升产业价值,全方位满足市场需求。

  党群融合心连心 搭起群众致富“快车道”

  11月30日上午,长田村委会新村村民邓爱容和家人去采摘自家种植的百香果,挑到消费集市销售,深受消费者青睐。

  “百香果虽然容易管理,见效也快,但是种植技术也很讲究,我曾到基地务工并学技术。”得益于吊罗山乡的大力支持,村民邓爱容做到学以致用,利用自家患有黄化病的槟榔园种植13亩百香果,收入可观。

  吊罗山乡党委书记杨林介绍,近年来,吊罗山乡全力盘活闲置资源,采取“企业+村集体”模式,将各村农户庭前屋后废弃空地、槟榔园套种,用于发展庭院经济,种植百香果320余亩,预计年收益达200万元;将122亩撂荒土地进行改造修复,打造吊罗山乡益生菌大米品牌,并组织动员农户在染黄化病的槟榔树下,林下套种油茶和重唇石斛。目前已种植油茶2166亩,2023年新增种植油茶500亩,重唇石斛50余亩。

  此外,吊罗山乡还充分发挥“班长”作用,持续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发展党员,持续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组织开展夏修水利、抢收晚稻等主题党日活动,坚持以“党建+生态+治理”为载体,组建吊罗山乡基层党建联盟,建立党建引领的“1+N”组织架构体系,形成“党群融合、资源共享、服务在先、互助共赢”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各单位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谋划特色产业小镇,让群众搭上致富‘快车道’”吊罗山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林才婷说。

  多举措为民办实事 奏响民生“幸福曲”

  “近几年来,我们村变化很大,等到新房子建好后,相信我们村的环境会更好,目前家里的收入也在逐年增长。”感受到乡村大变样的55岁村民符传贤不忘党的恩情,表示在村庄的建设中村民们参与度很高,希望把村子打造得更加美丽。

  改善村庄的人居环境是一项民生工程,山高路远的响土村是吊罗山乡的重点攻关村,在村庄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吊罗山乡紧盯攻关目标和任务,加快推进响土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整体面貌,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和产业提质升级,着力构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环境清爽整洁、产业富民、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据了解,为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吊罗山乡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抓手办理村民事务32件,抓牢乡村振兴工作队为民办实事践诺活动,做出帮扶承诺事项115件,扎实推进“五到五促”工作,建立党员联系群众考核评议机制,组建党员先锋队伍7支,解决困扰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13件,全力推进吊罗山乡加油站项目建设。

  从事教育行业18年的卓上升,有着扎实的工作作风、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今年2月份,刚任职太平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的卓上升大胆创新,认真为学校“把脉”,为太平学校教师立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工作准则,将该校涉及到十六个自然村的486名学生分配到40名教师名下,重点对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生活有特殊困难、有行为偏差、有留守学生的家庭开展重点家访,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办好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优质学校,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卓上升说。

  如今,一件件民生实事项目在吊罗山乡落地生根,一个个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延伸,吊罗山乡面貌发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民生无小事,我们紧盯群众的‘急难愁盼’,多行惠民之举,多办为民之事,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抓好安全生产、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工作,全面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杨林表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担当作为,努力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的新图景。

  记者:刘晓倩 王丽娟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