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阳秀
从《向往的生活》到《哈哈哈哈哈》(以下简称《五哈》),一个小渔村的“治愈风”如何越刮越大?
当《向往的生活》第6季的镜头扫过碧海银滩,当《五哈》第5季的欢笑回荡在蘑菇屋前,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沙渔塘社区蜕变的叙事就此展开。
沙渔塘,一座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为何能从综艺荧幕走向文旅前沿,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向往的生活”现实样本?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流量经济的密码,更是海南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实践。
综艺效应激活渔村新经济:政策赋能下的精准落地
“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村民都只是靠打鱼过日子。”5月17日下午,沙渔塘社区蘑菇屋项目经理陈志敏站在海滩上,指着如今游人如织的海岸线感慨道,自从2022年《向往的生活》播出后,短短3年间,小渔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昌江的文旅实践始终与省级战略同频共振。《向往的生活》节目组来此选择取景地时,当地政府敏锐捕捉到机遇,在基础设施升级、环境综合整治、服务标准制定等方面提供全流程支持。
如今,《五哈》节目录制再度选址沙渔塘,无疑又为这个文旅IP注入新热度。
相较于其他综艺拍一次换一个地方的浅层合作,沙渔塘社区展现出独特的运营智慧:一方面,昌江让综艺场景不再局限于荧幕,而是衍生为可参与、可消费的文旅产品——蘑菇屋被保留为地标民宿,明星同款赶海体验升级为亲子活动,沙滩水吧变为夜间经济载体;另一方面,昌江严格遵循海南生态保护红线,在开发中保留渔村原生态风貌,这种“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也是昌江追求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从流量到“留”量:昌江模式的差异化突围
当综艺流量为文旅市场带来“留量”红利,如何让“网红”变“长红”,成为昌江亟待破解的考题。而这一次,沙渔塘的破茧之路,正给出新的解题思路。
除了移植综艺场景,沙渔塘还结合自然资源让拍摄取景地实现进一步价值跃升。陈志敏告诉记者,目前蘑菇屋项目已发展出多元业态,婚庆拍摄、企业团建、研学活动等订单不断,不定期举办的海滩音乐会、篝火晚会也“吸粉”无数。“每年春节、五一、中秋和国庆这些节日人气最旺,海滩上人山人海,我们都忙不过来。”陈志敏笑道。
而面对旅游淡季,沙渔塘的应对策略也充满巧思。“我们不定期举办音乐节、篝火晚会以及研学赶海等活动,争取把线上流量转为线下长红。”陈志敏透露,社区还计划利用周边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经济”,建设生态木屋营地,努力打造“四季无淡季”的旅游生态。
得益于不断提升的“出圈”率,近年来,沙渔塘社区也积极开展村庄规划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民宿产业和家庭养殖石斑鱼产业。目前,该社区建设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石斑鱼养殖基地,总投资200万元,每年收益可达150万元,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点。
村民与游客的双向奔赴: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
走在沙渔塘社区的村间小道上,记者看到多处居民住宅墙上画满艺术涂鸦,热闹的村民市集沿路排开,椰子、炒粉、烧烤等美食香气扑鼻,烟火气与文艺范在此交融。
“现在越来越多人来这里旅游,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在海边开店的钟三妹是一名在沙渔塘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老渔民,自从3年前沙渔塘“出圈”后,她瞄准商机开起小卖部,成为一名旅游经济参与者。“以前只能靠打鱼为生,现在还能卖椰子、饮料,一天能赚不少钱,”她笑着说,“生活真的越来越好了。”
像钟三妹一样吃上“旅游饭”的村民不在少数。曾经闲置的民房被改造成特色民宿,渔民带领赶海变身“研学导师”,还有不少村民经营起饭店……当“向往的生活”在沙渔塘社区逐渐具象化,游客们也正循着这份诚意奔赴而来。
“之前在综艺节目中看过蘑菇屋,听说最近又录了新的节目,我们就趁着周末来这个网红地感受一下滨海风光。”17日下午,沙渔塘社区的蘑菇屋旁,来自澄迈县的游客黄平凡在沙滩上与同伴举着手机,忙着给这次西部之旅“出片”。
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沙渔塘社区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21.4%。这一数字背后,是昌江对旅游消费新趋势的精准把握:通过在沙渔塘社区《向往的生活》取景地植入水上娱乐、落日K歌、露天电影、车尾箱市集等年轻化、潮流化的滨海消费场景,将综艺流量转化为持续消费动能。
从荧幕到现实,从流量到“留”量,沙渔塘的蜕变启示我们:真正的文旅胜地不仅需要镜头语言的加持,更要具备将瞬时热度转化为持久生命力的系统能力。当昌江把综艺IP写入乡村振兴的答卷,当渔村烟火升腾为文旅新业态,这片海岸西部正向外界展现着“向往的生活”现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