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琬茜
在忙碌的生产车间,东方市石化工人钟国强忙着检查设备装置、攻克技术难题,凭技能就业,他从班组“旁听生”成长为企业技能专家;
依托“椰嫂”劳务品牌,海口月嫂周文霞学习母婴护理、产后修复等技能,靠服务就业,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
在海口市美兰区白龙街道流水坡社区,一堂母婴护理员培训课正在进行。(资料图)
陵水清水湾科技园内,AI训练师黄道平进行汽车出海的场景数据处理,因热爱这一职业,他在新职业的赛道上感受发展新活力。
就业,关乎经济运行,关乎亿万家庭,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海南医科大学“职场启航·医路前行”就业指导活动周现场设置AI职场技能体验室。
海南医科大学供图
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今日之海南,把稳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建立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出系列稳岗拓岗举措,以就业之稳助力经济之稳、社会之稳、民心之稳。
三亚经济圈有“位”来招才引智现场招聘会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举行。(资料图)
底气何来? 强化政策筑牢就业“压舱石”
亮堂堂的海南农商银行临高支行网点内,不少人在这里休息、充电、看书。
“以前累了只能在车上短暂休息,现在有了‘暖新驿站’,可以歇脚、充电、阅读等,像家一样温暖。”美团外卖骑手冯临俊说。休憩片刻后,随着外卖平台接单提示音响起,他迅速起身,“出活儿喽!”一脚油门,身影消失在街头。
不止于驿站的细致服务,还有由“点”到“面”的暖心举措。
去年12月,我省出台“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二十条措施”,通过技能培训、住房保障、法律援助等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以心贴“新”,是我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缩影。近年来,我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稳步提升就业质量。2024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7.26万人,脱贫人口务工31.82万人,保持就业总体稳定。
“稳”字当头,干在实处。我省注重分类施策,兜牢重点群体就业民生底线,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促进各类劳动力就业创业。
——招才引才,为青年就业“铺路搭桥”。按规定落实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高定工资、提前转正定级等政策,推行档案接收、补贴申领、社保缴纳、落户手续等政策服务“一件事打包办”制度,给予落户自由、住房补贴、创业帮扶、个税优惠等支持……多重利好吸引了广大青年学子“就”在海南,投身自贸港建设。
——聚焦“农”字,“三支队伍”发挥“头雁”作用。为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组织化程度,从2021年起,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省就业局)指导各市县挖掘培育农村劳务带头人、致富能人和乡村匠人“三支队伍”。截至2024年底,全省“三支队伍”发展壮大到7407人,带动就业21.34万人次。
——多措并举,助困难群体端稳“就业饭碗”。我省采取“大数据+铁脚板”方式,开展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晴天行动”,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为就业困难人员建立就业帮扶档案,制定就业帮扶计划。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昌江乌烈女工务工带头人李腾初带着姐妹们“闯”出就业路,乐东劳务带头人杜进武回乡创办人力资源公司……他们对于未来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从“被放弃”到“我能行”,残障人士王某在海南就业驿站海口盐灶大社区站的帮助下,顺利被一家用人单位录用,重新燃起对生活、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为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我省还出台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金融助企稳岗扩岗等政策,通过“免申即享”“直补快办”等方式加快推动落实,为群众就业创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储备了大量人才。
底气何显? 健全体系打通就业“高速路”
“我手脚麻利,动手能力很强!”穿过熙攘的人群,儋州市中和镇居民邓女士来到“岗位集市”寻求工作机遇。在海南就业驿站儋州中和站工作人员的精准推荐下,她向一家服装厂投递了简历;
“我们依据工作强度和技能需求,从收集的劳动力信息中精准筛选、合理调配。”时值乐东万冲荔枝丰收季临近,海南就业驿站乐东万冲站为辖区荔枝产业点对点输送务工人员,助力荔枝抢“鲜”上市;
……
从“岗位集市”开进村,到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在海南各个就业驿站,类似这样的故事和场景不在少数。
为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海南“驿”路前行、“站”稳脚跟。
自2022年海南首家就业驿站乐东黄流站成立以来,我省以建设就业驿站为突破点,健全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就业驿站已达261家,累计走访和接待劳动者近70万人次,帮助就业32万余人次。
这些就业驿站既向用人单位征集岗位,又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为灵活务工等人群筑起就业“蓄水池”。为把服务前移,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省就业局)推动就业驿站进驻全省21所高校,以海南青年人才就业服务站方式运行。
依托青年人才就业服务站,连日来,我省持续为高校师生访企拓岗“牵线搭桥”,这场从课堂到岗位的“实景对话”,正在点燃学子们的“留琼”热情。“我不仅提前了解了职场环境,更增强了努力学习、提升技能的动力。”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颜仁杰感慨道。
为实现就业服务“零距离”,海南“就”在海南、“职”为你来。
在线下,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省就业局)一楼公共招聘服务大厅,各类招聘会火热进行,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等一系列服务,让求职者快速锁定心仪的用人单位;从“四城同办”到“五湖四海”,海南连发英雄帖;一场场返乡人才对接会,推动人才与海南“双向奔赴”……
在线上,“海南好就业”小程序日趋火爆,与海南就业驿站优势互补,致力于打造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就业便民服务圈”。截至5月27日17时,“海南好就业”小程序累计发布岗位293.08万个、登记求职者23.06万人、浏览量258.07万次。
“我们将持续推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下沉基层,把技能培训、招聘会等就业服务送到劳动者身边,更好满足群众就业服务需求,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省就业局)局长赵微表示。
底气何见? 提质扩容锻造就业“金钥匙”
正值盛夏,骄阳似火,即将走出校园的高校毕业生纷纷涌入“热辣滚烫”的就业市场。
5月23日,我省举办高校与园区人才供需对接专场招聘会,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衔接。“这场招聘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与HR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让我们看到了所学专业的就业趋势。”驻足展位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祎感到“机遇满满”。
政府牵线搭桥,校企“双向奔赴”,实现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企业精准纳才的多方共赢,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工作,我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完善就业服务工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肩负起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责任担当。
校企携手“出硬招”,不断提升青年求职竞争力——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企业建设智慧旅游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理想汽车产业学院等创新平台,帮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的实际需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
精准发力“调布局”,专业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海南大学把学院办到产业园区、专业设在产业链上,成立生物医药工程、信创和新能源汽车等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汇聚学科资源,推进新兴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和地方产业行业匹配度。
优秀的劳务品牌是劳动者务工就业的“金名片”。近年来,我省以“劳务品牌+技能培训”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文昌鸡师傅”“椰嫂”“海南粽师”“海南新能源汽修师”……一批批“琼字号”劳务品牌竞相亮相,再添就业新动能。截至今年1月,全省累计培育48个劳务品牌,带动就业52.34万人次。
既要“劳有所得”,更要“劳有法依”。致力于解决“民众所关切”的问题,我省不断构建更加严密的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以法律手段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持续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的秩序,严厉打击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以及虚假招聘等违法行为,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稳就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重点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赵微表示,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不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努力把自贸港政策红利释放带来的经营主体激增和投资项目建设转化为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海口5月27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