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从肝衰竭到康复出院 海医一附院应用人工肝技术救治重症乙肝患者
2025年06月07日 18:04 来源:中新网海南

  中新网海南新闻6月7日电(林照坤)从慢性乙肝加重至肝衰竭晚期的王先生,近日在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人工肝”技术重获新生。该院感染科团队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基于“时相”选择多模式人工肝支持系统,个体化治疗,成功助其肝功能恢复并康复出院。

  患者王先生患慢性乙肝20余年,因未规范服药导致病情急剧加重,出现明显乏力、食欲减退,全身黄染、尿色如茶等症状,胆红素飙升,被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孙龙、林照坤主任团队评估后,立即启动人工肝治疗,通过血浆置换联合分子吸附技术清除毒素,同时辅以小剂量激素抑制免疫、抗乙肝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经系统规范治疗,王先生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肝功能逐步恢复,症状改善,转危为安,好转出院。

  据专家介绍,肝衰竭是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的严重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凝血功能异常等,病死率极高。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乙肝)、酒精药物损伤、代谢性疾病等。孙龙指出,乙肝患者若未规范治疗,易进展为肝衰竭,“早诊、早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人工肝支持系统通过体外循环技术暂时替代肝脏功能,适用于肝衰竭早中期患者及肝移植桥接治疗。目前,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成熟开展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等多项技术,基于“时相”选择人工肝模式治疗肝衰竭,能有效清除毒素、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修复条件,促进病情恢复,也可以为需要肝移植病人赢得等待肝源时间。

  专家提醒,慢性乙肝患者需要规范抗病毒治疗、按时服药,不可轻易停药,定期随诊复查,若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专科医生诊治。此外,公众应重视疫苗接种和肝病筛查,避免酗酒等伤肝行为。 (完)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