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佳琪
“轰隆——轰隆——”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奔涌的藤桥河自毛感乡一路流淌,在响水镇的群山怀抱中,与露石作响,形成独特的自然交响乐。这不仅赋予了它“响水河”的生动名字,更孕育了整个响水镇。
从祖辈挑水饮用的生命之源,到独具特色的河鲜美食,再到如今沿岸发展的“产业活水”,响水河以其不竭的韵律,串联起响水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因水得名“响水”
这是一条会“唱歌”、会“说话”的河。
当藤桥河奔涌而至,水流顺着陡峭的地势倾泻而下,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当地人说,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自然现象,便有了“响水”这一地名。
根据《保亭县志》对藤桥河途经地的记载,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驱车抵达藤桥河流经的村庄之一——响水镇什龙村。什龙桥架水而过,间间房屋映入眼帘。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就此展开。
“流经响水的河流,我们称之为‘响水河’。”响水镇什龙村党支部副书记吉培站在河边,指向河流的上游方向说,在当地黎族村民的口中,这条河流还有另一个以黎族方言命名的名字,大意为“水流很大的河”,与“响水”一名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条河流,或许因命名的主体不同,而有了多个名字。保亭县水务局的工作人员邢益嘉介绍,在官方的河流名录里,响水河被称为“大本河”。
“我们喝响水河的水长大,小时候村里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是提着桶到河边挑水喝。”什龙村村民高菊清说。
如今,人们口口相传的“响水河”,名气反而大过了“大本河”。
在吉培的记忆里,响水河水流大、水质清澈,周边动植物资源丰富,什龙村、响水村、大本村等村庄村民都依靠响水河开展生产生活。
由水而生的舌尖美味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衍生出各式各样的优质食材,生活在河边的村民自然不会错过。
“藤桥河的上游河床有露石,有一种鱼,游累了便依附在石头上,很好抓捕,我们称之为‘石头鱼’。”吉培告诉记者。
“还有一种巴掌大小的鱼,大多生长在水质纯净的河流中,叫作石鲮鱼。”吉培说,将石鲮鱼处理干净后,用来煮汤或炙烤再鲜美不过了。
而藤桥河下游的居民,则更偏爱将石鲮鱼制成鱼茶。什龙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黄恒聪自小生长在保亭加茂镇,他告诉记者,野生石鲮鱼是当地制作鱼茶的最好食材。
去鳞、开膛,将鱼身切成小块,用盐腌数小时左右后捞出,洗净晾干,然后掺入熟干饭、酒曲,搅匀,加些姜片、蒜、猪肉等,装进洁净的坛子里,加盖密封,经过半个月发酵后,即成“鱼茶”,味道酸甜可口,颇受当地人喜爱。
藤桥河里还藏着另一种自然馈赠——田螺。“捡螺去捡螺嘿勒,放在土锅煮哎勒……”海南黎族传统民歌《捡螺歌》描绘了过去海南人捡田螺、煮田螺的场景。
靠水吃水的人,对河流总是多一分敬畏与感恩。“即便喜欢吃鱼,我们也不会过度捕捞,够吃就行。”吉培解释,河流是祖辈留给子孙的馈赠,也是世世代代的生命依托。只有守护好这份珍贵资源,让河水常清、鱼虾常在,才能让响水河孕育的美味永续传承,让后辈们也能品尝到这饱含自然风味的舌尖记忆。
依水而兴的河岸经济
在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保亭段,朝着毛感乡的方向一路行驶,从沿路的分岔路口驶入约百米的距离,便来到了位于响水镇的雅布伦·享水谷共享农庄(以下简称享水谷)。
四面青山环绕,一股山泉在山谷中流淌,享水谷依河而建。由于位于响水河上游部分,形成的巨大落差让湍急的流水撞击石头,声音“轰隆轰隆”作响。
青瓦白墙的房屋沿着河岸铺开,推窗可见水流撞石的雪白浪花,流水声成了天然的“白噪声”,吸引了众多寻求宁静与自然体验的游客。
“响水河是这里最好的招牌,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观流水之韵、品山泉之甜、自然之美。”响水镇南春经济场党支部书记黄思明说,响水河被引入享水谷,供游客直接品饮或烹制特色茶饮。
河水浸润的山林,还孕育出享誉岛内外的珍品。响水镇的茶园藏在河谷云雾里,茶树根系顺着山势扎向河床。
得益于良好的水土和气候,响水镇盛产高品质热带水果。红艳饱满、甜度高的红毛丹,酸甜可口、香气浓郁的百香果,畅销岛内外市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不仅如此,响水河保障了当地水稻、冬季瓜菜等传统作物的品质,更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从挑水饮用的农耕岁月,到依河兴业的振兴图景,响水镇的发展始终绕不开河流。如今,河水仍在奔涌,带着烟火气与新希望,流向更远。
(本报保城7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