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琼中:黎族苗族医药走出“深闺”
2025年08月07日 09:03 来源:海南日报

  在琼中湾岭镇的海南大观沉香公司沉香产业园里,6000亩的沉香树长势喜人。该企业与海南专家团队合作,探索开展沉香作为黎药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宁玥 特约记者 范群

  8月3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医院的黎族苗族医药体验区门庭若市。该体验区负责人莫海婷说:“自今年1月揭牌成立以来,体验区引进黎族苗族特色疗法,获得市民游客的广泛认可,不少人成为这里的常客。”

  由于种种原因,琼中黎族苗族医药一度陷入名医消失、名方流失、名药遗失的窘境。该县深入挖掘医药文化瑰宝,打造黎族苗族医药体验区,除了推广独具特色的诊疗服务之外,还开展黎族苗族医疗技术传承工作,成为大众了解黎族苗族医药历史沿革、理论文化、产业发展的窗口。

  体验区受欢迎的背后,凝聚着琼中开展黎族苗族医药保护和传承的决心、汗水和智慧。近年来,琼中出台《琼中黎医药苗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依托药材资源优势,围绕黎族苗族医药挖掘、传承、保护与发展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推动黎族苗族医药事业繁荣发展。

  A

  加强推广体验,让黎族苗族医药文化家喻户晓

  走进琼中县中医院黎族苗族医药体验区黎族特色熏蒸疗法诊室,两个木制的桲椤叶熏蒸房引人注目。患者坐在熏蒸房中,待黎族医药经过加热形成蒸汽,进行外用治疗。

  掌握这项熏蒸技术的黎医叫王奋。行医30余年来,他用祖传熏蒸技术治疗腰痛病患者9000余人次,有效率超八成,治愈率超七成。这项技术引入体验区后,体验人数已超过1200人次。在琼中县中医院的支持下,王奋获得了确有专长人员合法行医资质,于每周五到体验区开展黎族特色诊疗。

  体验区的设立,对保护和传承黎族苗族医药来说至关重要。黎族苗族医药源于当地黎族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长期以来只在黎族苗族聚居的村镇内应用,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它们既神秘又遥远,功效也未可知。“大家只有先体验疗效,才会对我们产生信任。”王奋对此深有体会。

  琼中营根镇居民李强是黎族苗族医药体验区的熟客。经常出现身体疼痛的他,偶然尝试这里的黎族水蛭活体疗法后,症状有了明显好转,并带动不少亲朋好友去体验,了解黎族苗族医药文化。

  “我们现在开设了黎族特色熏蒸疗法、黎族水蛭活体疗法、苗族火灸等体验项目,这些疗法都是有关部门广泛调研和整理后,选出的能够规模化推广的项目。”莫海婷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经过小范围宣传和体验后,这些项目已经获得部分群众的青睐,他们正从原材料生产、服务体验等多方面进行优化,为扩大规模做好准备。

  开展黎药推广体验的还有琼中营根黎药骨伤疗法传习所,该所黎医张献斌根据祖传配方改良制作黎药“聆仙黎”黎方传承透骨液、黎方传承熏蒸泡沐保健液包等产品,经过体验推广,在当地中老年群体中获得好口碑。今年3月,他们的产品亮相2025海南(三亚)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琼中中医院展台,经过现场试用,揽获来自全国各地经销商的订单。

  探索黎药种植,打通走出深山的“最先一公里”

  紫苏、桃金娘、猫须草、龙血树……在黎医王奋的家乡——营根镇水朗下村,屋舍旁、院落内、景观带中,密密麻麻种满了草药。

  “以这些草药为原材料,按照我们黎医祖传配方制成的药剂、药膏等,都称之为黎药。”王奋说,草药原本生长在深山中,随着向他求医问药的患者增多,他开始尝试将草药移栽到房前屋后,并以定向收购的形式委托村民帮忙种植,久而久之,水朗下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黎药村”。

  这一尝试解决了黎药“走不出深山”的困境。以往制药采取现采现做的模式,黎医需凭借经验上山找药,因此大多一辈子守着一座山。“尽管个别药方必须使用新鲜草药制作,但仍有一部分草药和药剂是耐储存的,比如我们祖传的熏蒸药膏,可以实现大规模种植、储存或制成药剂存放。”2010年前后,王奋自掏腰包,在老家打造了一个超过200平方米的库房,推动水朗下村黎药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还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县的黎药仓储物流网,全县黎医都可以通过仓库销售、储藏或采购药材。

  货运储备还为乡村发展找到出路。2023年,海南禾森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水朗下村打造林下经济黎药项目,试种血叶兰、牛大力、地胆草等黎药共60余亩,由王奋全部收购,带动村集体增收。琼中有关部门正依托该村林下黎药种植和黎族文化底蕴,导入“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体系,建设黎药池、黎药园、黎药基地等,进一步擦亮黎药文化这一名片。

  王奋的探索,带动琼中各乡镇的黎医苗医加入保护和发展黎族苗族医药的阵容。“以前,野生草药资源稀少,为避免相互竞争,大家都有着医术不外传的思想。”琼中中平镇新安村的苗族医生盘文球说,由于好的药方仅在家族内部口传心授,一旦传承断代,祖传药方就会失传。

  现如今,许多黎医苗医开始配合琼中卫健委完成黎族苗族医药资源的全面普查登记和建档立卡等工作,开展传承活动。在上安乡,黎医王永积带领“捞烂逃”(草珊瑚)永积义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开展爱心义诊,推广草珊瑚种植技术。在和平镇,苗族中医马美燕在行医中探索将传统苗医药与日常诊疗相结合,推广苗医药火灸技术。近期,琼中县卫健委举办培训班,面向基层传承人开设“黎族医药特色熏蒸疗法”和“浅谈黎族医药治疗带状疱疹”课,夯实黎族苗族医药发展根基。

  C

  布局产业集群,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近日,在海南湾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以下简称湾岭园区)内,海南森祺制药有限公司员工忙碌开展胆木提取液制作。这家公司以琼中黎药为原料,研发推出中成药“黎母山”胆木浸膏糖浆,自2017年开始销售便迅速打开市场,2024年销售额破4亿元,未来将推出胆木片等新产品。

  胆木浸膏糖浆的畅销,彰显了黎族苗族医药的巨大潜力。作为孕育黎族苗族医药原材料的温床,琼中坐拥4.3万亩天然富硒土地,又有湾岭园区提供研发和厂房空间,为黎族苗族医药产业化发展打牢“地基”。

  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为黎族苗族医药发展保驾护航。2024年颁布实施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医药苗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提出,要加大对黎医药苗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培育黎医药苗医药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同时,随着《琼中黎苗医药发展产业规划(2023—2030)》《琼中黎苗医药保护与发展实施方案》《琼中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实施》等相关文件相继出台,琼中还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贸易流通、研发创新、人才培养等全产业链推进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此外,通过精准招商和产业布局,琼中有关部门推动海南大观沉香公司“万亩沉香产业园区”项目落地;与美渡南药研究合作,研发健康产品和药膳,指导完成南药的规范化种植、培育、研发;持续推进上安乡森林康养等项目招商,力促黎母山森林康养基地投产运营……从药材种植到药品生产再到康养旅游,一条“前店后厂”的医药产业发展模式初现雏形。

  目前,琼中卫健委已组织队伍深入基层,与黎族苗族医药传承人、村民面对面交谈,充分掌握本地黎族苗族医药传承人员信息、医药渊源、药材种类及数量等情况。截至目前,已收集、整理132名黎族苗族医药技术人员信息,列出飞天蠄蟧、蛇泡簕、七叶一枝花等42种药用价值较高的药材明细表,为创新研发名方制剂奠定良好基础,推动一批又一批黎族苗族医药焕发新生。

  (本报营根8月6日电)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