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钰
8月7日,立秋至,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城镇,连绵的红毛丹林翻涌着碧绿波涛。走进位于这里的省级红毛丹种质资源圃,丰收的景象令人欣喜——沉甸甸的红毛丹压弯枝条,火红的姿态如树上焰火,蓬勃而热烈。
寻常果园追求丰产,这片资源圃则以保存及延续红毛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使命。1960年,海南农垦系统保亭热带作物研究所从马来西亚引进红毛丹实生苗。一甲子以来,海南农垦科研人员始终呵护、保存着这些引种的实生树,将这批种质资源良好地保存着,也完好地保存了其原本的性状。
432株不同性状的红毛丹种质资源在此安居,共栖共生,构成一幅鲜活的红毛丹图谱。如今,它们迎来新的时代使命——为当今市场寻找新的“C位”选手,“解锁”红毛丹新品的无限可能。
一树一档
建立红毛丹基因“词典”
步入资源圃,432株不同性状的红毛丹树错落生长,虽然纷纷挂果,但定睛细看,却发现它们性状不同,姿态各异。
“资源圃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保证多种资源的存活。”海南省农垦科学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海南农垦热带果蔬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崔志富解释,这片土地的价值,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多样性和基因资源。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红毛丹家族多姿多彩的面貌:它们枝叶不一,有的红毛丹植株叶片舒展,呈现长椭圆形;有的叶片秀气,呈现菱形;它们果型各异,有的果形圆润、须毛短而稀疏,有的则更接近椭圆形、须毛长而细密;甚至连它们的味道也迥异,有的口感软糯、滋味清甜、汁水四溢,有的咬起脆爽、甜中带酸……
资源圃里,每一棵树都挂着标牌,上面分别写着020号、212号、289号等编号,这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和研究这些珍贵种质资源,科研人员为每棵红毛丹树都定制了“身份编码”和“专属档案”。
这座资源圃,如同一本生长在大地上的红毛丹“词典”,其中的每个“词条”都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
每一株树都有自己的“个性”。“比如020号资源,它的果实呈椭圆形,口感更甜一些。”崔志富透露,虽然同是红毛丹,但在研究者眼中,它们特点鲜明,叶片形态,表皮颜色、果实的滋味、口感甚至产量都大相径庭,而它们在红毛丹种业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则发挥着同样巨大的作用。
即使是部分口感酸涩的资源,同样是研究人员眼中的珍宝。“有的果实,虽然不好看、不好吃,但耐储运、果核分离,是宝贵的基因资源。”崔志富说,正是它们的存在,证明了这本“词典”的非凡价值,也为新品种创制奠定基因基础。
“依托资源圃,红毛丹种质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海南省种子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集中收集、保护、鉴定和评价,不仅能防止珍贵品种因环境变化或人为因素而流失,还能为人们系统化开发红毛丹资源找到抓手。
近几年,崔志富带领研究团队,将圃中红毛丹种质资源精准评价,分别从叶片、茎枝、花果等方面开展生物学特性分析,建立完善的“一树一档”电子档案,并将老化、树势弱的品种复壮、扩繁,避免种质基因流失。
提质升级
激活红毛丹种子“芯片”
“我要为13号选手投票,味道清甜、汁水四溢,而且果型大,果肉还非常爽口。”
“28号簇形美观,香味浓郁、口感清甜,很适合商品化做伴手礼,值得推广……”
日前,一群行业专家因“丹”而聚,共赴红毛丹种质资源品鉴观摩活动,为心仪的红毛丹投上庄重的一票。活动现场,30篮成熟的红毛丹在桌上整齐陈列,果香四溢、饱满诱人。专家们将篮中的红毛丹挨个品尝后,手拿“大拇指”贴纸为自己喜欢的红毛丹投上一票。
“这些红毛丹都来自资源圃。正逢果季,我们从上百个成熟的红毛丹资源中初筛,选出30个资源参加品鉴活动,了解行业反馈。”海垦科学院集团工作人员杨秀坤介绍。
专家们不仅从外观上审视果形、色泽,还从品质上细究果肉甜度、质地、汁水多寡,层层筛选,最终从30篮红毛丹中选出前五名。
“保护不是终点,我们努力让种质资源‘活’起来。”崔志富说,这座资源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不仅藏着红毛丹甜蜜味道的演化历史,更是孕育未来新品种的基因宝库。
过去,老一辈海南农垦科研人员依托这片红毛丹资源圃及衍生资源共选育出12个优秀保研系列红毛丹品种。其中保研7号仍是当今市场的主流品种。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水果江湖”,人们的舌尖需求总是多变,为当今市场寻找新的“C位”选手,也成为科研人员的重任。
去年,崔志富入选海南省优稀水果产业技术体系红毛丹品种选育与栽培岗岗位科学家,进一步促进垦地联动“解锁”红毛丹新品的无限可能。
目前,保亭农业服务中心与海垦科学院集团展开红毛丹新品种选育合作,计划在3年内,利用省级红毛丹种质资源圃开展实生选育、杂交育种、体细胞突变和电子诱变育种等育种技术研究,构建红毛丹育种体系,选育出高产稳产、离核性状好、品质优良的品种,重点改良现有品种单一等问题。
接二连三
延伸红毛丹产业链条
近年来,随着种业的重要性不断被认识。保亭和海南农垦企业垦地协同,推进红毛丹产业提质增效,将红毛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作为重要抓手,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
目前,海垦科学院集团还加强研发配套简约化栽培、保花保果、产期调节等技术,并协同病虫害岗位科学家共同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构建红毛丹绿色健康生产技术体系。
“我们还加强了采后保鲜和绿色保鲜剂的研发工作。”崔志富介绍,从采摘、分拣、储运等各环节加强入手,破解红毛丹保鲜难、货架期短的产业堵点。
由红毛丹牵引,产业“朋友圈”越来越大。
今年,《红毛丹种质资源描述规范》(DB46/T 705-2025)获批发布,将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海垦科学院集团热带水果科研团队参与起草。
“从1960年引进首批种质资源,到如今参与起草地方标准,几代人接力跋涉,不断描画出红毛丹的产业前景。”崔志富表示。
如今,保亭正加快推动红毛丹文创IP商业化落地,促进保亭特色文化资源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化。借助省级红毛丹种质资源圃,垦地联动“接二连三”,让农旅文深度融合。
下一步,垦地融合将依托省级红毛丹种质资源圃,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形成技术联盟,加大红毛丹种质资源引进力度,结合现代生物育种技术,选育出更加优异的红毛丹品种,推动红毛丹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颗颗红艳的毛丹果,正点燃火红的乡村振兴产业之路。
(本报保城8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