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畅
“时隔十几年,这是我第二次带着家人游览西岛,海水依然湛蓝,有明显变化的是街道干净了,随处可见的环保标语让人觉得更加文明。”9月1日,山东游客陈女士说,这次准备在位于三亚天涯区西岛上的民宿住一晚,感受慢节奏旅行。
近年来,西岛以“无废岛”建设为契机,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融合,走出了一条“海上游玩+渔村生态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渔村模式。
西岛的“无废”探索,始于对海洋生态的深刻关切。这里地处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岛发展的根基所在。2018年5月,西岛率先启动“无塑生态岛”建设,向塑料污染“宣战”,随后,又立下十年“无废渔村”的打造目标,开启了全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征程。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为实现“无废岛”目标,西岛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在垃圾处理方面,摒弃传统的就地垃圾填埋等方式,建设了现代化的垃圾中转站,确保岛上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运往岛外的三亚市生活垃圾焚烧厂统一处理。
同时,西岛成立了无废城市西岛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工作,创新性地推出“爱岛卡”和“工分卡” 。居民们通过提供塑料、玻璃、木头、铁艺、旧布、报纸等可回收废弃物来获得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生活日用品或文创产品。
在西岛,废弃物品不再是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随处可见创意十足的环保作品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废弃的塑料垃圾摇身一变,成为精美的文创产品;废旧船舶被绘上绚丽的色彩,成为游客竞相打卡的网红点;废纸经过巧妙设计,变成了精美的礼品包装,废布料则被制作成别具一格的特色衣服。
西岛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近年来,多部门积极组织西岛海洋垃圾清理活动,定期开展海洋环境监控,精心维护海洋牧场,大力实施海底珊瑚移植,通过这些努力,西岛海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海洋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2024年,西岛可回收垃圾量达到15.5吨,与2021年相比,生活垃圾累计源头减量16.37吨。游客数量的增加,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让“无废”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在西岛,“无废岛”建设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居民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游客们来到这里,也能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亲身参与环保活动,为保护海洋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来,西岛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无废岛”建设,不断创新环保模式,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西岛将成为一座更加美丽、宜居、宜游的“无废海岛”,为海南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本报三亚9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