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君
86年前,日军的铁蹄踏上海南岛。一批又一批琼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放弃安稳的生活,跨越山海归国回乡,或给抗日军民送医送药,宣传抗战,或在滇缅生命补给线上抢运抗战物资与兵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独特贡献。
他们当中,有梳着时髦大背头的青年工人,有头戴礼帽的商贾名流,也有花季少女,秉持着参与抗战的赤子之心,书写着动人的桑梓情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们用一生诠释:侨胞之根,深植故土;侨胞之心,永向家国!
如今,在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屹立的“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纪念雕像和“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纪念雕像,通过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展现了那段琼籍侨胞投身抗战的光辉历史,也为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华侨爱国精神树立不朽丰碑。
琼侨毅然返乡共赴国难
没有和家人道别,1939年,10多岁的琼籍少女何佩玲告别在香港的学生生活,悄悄随香港琼侨回乡服务团出发,从被日军封锁的琼州海峡成功偷渡回琼,投入抗战。
何佩玲祖籍文昌,出生在泰国,长在新加坡,家境小康,年稍长时被家人送到九龙西南女子中学校读书,寄住在侄女何秀英家。
“那是一间非常进步的学校,学校里由思想进步的学生组成的社团经常举办活动,评论时局,讲解《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国家与革命》等著作的内容及意义。我经常跟着秀英参加他们组织的活动。”在这些进步朋友的启发下,何佩玲开始学会关心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思考中国社会的现实。
在进步思潮的不断影响下,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纷纷成立各种抗日救国团体准备回乡支持抗战。1939年1月,爱国琼侨们在香港组织成立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而次月日军侵琼消息的传来,让他们急不可待。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决定让香港琼侨回乡服务团分批返琼。
就这样,何佩玲瞒着家人报名返琼参加抗战,直到登船之前,才把事先写给家人的信寄了出去。“母亲第一次报名时,人家不批,说她年龄太小了。母亲不甘心,继续报名,后来第二批返乡团收下了她。”何佩玲儿子郑庭艾说。
1939年4月,香港琼侨回乡服务团第一批团员32人,由符思之率领,冲破日军在琼州海峡的严密封锁,在琼北成功登陆,成为服务团的“渡海先锋”。第二、三批团员共100人,沿着同样的路线,相继返回家乡参加抗日斗争。
“当时日军封锁海面,偷渡琼州海峡的行为极为危险,一旦被发现就会命丧大海。”郑庭艾说,母亲冒着危险,历尽艰辛回到琼崖。
同年,来自香港和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琼侨热血青年,像何佩玲一样偷渡回琼,总人数达252人,途中牺牲7人。此后,他们活跃在琼岛各地,宣传抗日、战地救护、救济难民、输送抗日物资,成为一支参与抗日民主政府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琼支援抗战发挥作用
“这尊雕像展现的是指挥者、医务工作者与战士。”近日,在位于海口的“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纪念雕像前,雕像创作者、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会长陈学博说,雕像高7.7米,象征“七七事变”,对于华侨而言,那是一道集结令。
正如这一雕像所反映出的人物形象,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团员返琼后,发挥着医疗救护、宣传抗日等重要作用。
1940年6月19日,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总团在琼山县树德乡成立,旨在加强对回乡服务团的领导,提高工作效率。总团长是符克,团内有共产党员20名。中共琼崖特委在回乡服务团组建特别支部,由符思之担任书记。总团下设总务股、秘书股、宣传股、组训股、医务股,下有歌剧队,也有工作队、医疗队。
回乡服务团把宣传工作摆在首位,每到一处都运用各种方式向群众宣传抗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服务团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则是提供医疗服务。1939年至1940年,服务团先后在文昌、琼山、琼东、乐会、万宁等县开设医务所,送医送药,救死扶伤。
“回国时,服务团特地随身带了许多南洋的药品。”陈学博说,在海南,服务团将这些药品免费赠予老百姓。服务团还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培训了医务人员,成了独立总队和琼崖纵队医疗救护工作中的骨干力量。
此外,服务团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响应中共文昌县委的倡议,积极参与文昌县抗日民主政府的组建工作。1941年冬,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服务团参与了具体组织筹建工作。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东南亚各国及香港。服务团失去与海外琼侨的供给和联系,被迫停止活动。大部分团员被安排在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和各地抗日政府工作,继续为琼崖抗日服务。
滇缅公路上筑就抗战丰碑
另一边,一群琼籍侨胞也相继启程回国。他们去往的目的地是——从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是一条全长1146公里、由约20万中国人民抢修而成的临时公路。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这条公路曾是我国运输滞留在境外的军事物资及国外军援物资的唯一通道。
谁来运输物资?面对司机和修车技工大量缺乏的现况,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急祖国之所急,以总会名义招募,号召有驾驶和机修技能的南侨回国支援抗战。
很快,群起响应。到1939年9月,逾3200名南侨机工分批回国,其中800余人是琼籍侨胞。“海南地方不大,但参加机工的人数多,这说明海南华侨是对祖国最关心的,是最爱国的,是最革命的。”陈嘉庚曾说。
位于海口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雕像上,两位南侨机工并排而立,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视前方,身穿制服,手握工具。他们的脚下是崎岖陡峭的滇缅公路,一辆辆汽车沿路而上,公路下面是波涛汹涌的怒江。
南洋华侨的汽车车队在滇缅公路上穿梭往返,犹如闪电般冲破黑暗的夜空。“这些原本在南洋过着优渥生活的青年,把公路当战场,驾驶室作掩体,方向盘为武器,在滇缅公路上用生命守护着抗战‘输血管’。”陈学博说。
李月美通过女扮男装,在滇缅公路运送物资,直到翻车受伤才暴露身份,后来转为救护人员,坚持到抗战胜利,被誉为“当代花木兰”;海南万宁籍机工王文松放弃新加坡汽车公司高薪,带着多名技术人员携汽车修理器具回国;祖籍福建安溪、马来西亚槟城富家女白雪娇留下家书后,加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直至抗战结束,牺牲在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有1000多人,其中琼籍南侨机工人数达400余人。
几乎以“一公里牺牲一条生命”的代价,从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南侨机工们抢运了约50万吨军火,并运送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用汗水与鲜血铺就出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
(本报海口9月2日讯)
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团歌
我们是保乡的战士,
我们是卫国的先锋!
琼崖已到危险关头,
快起来为家乡奋斗!
我们要回乡服务,
唤醒同胞,
更要深入农村,
推动人民参加抗日斗争!
挖掘战壕,
救护伤兵,
除国贼!
杀汉奸!
更要帮助政府抗战,
消灭日本帝国主义!
不怕艰苦,不怕牺牲,
保卫领土完整,
争取民族独立!
快起来!
同胞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