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梦楠 见习记者 陈苡琪
崖州大地上,宁远河源远流长,在大海之滨冲积出片片沙洲。三亚崖州区港门村就位于崖州湾畔的沙洲前沿。
百年来,宁远河水以清澈河水滋养沃土,解港门村民“填饱肚子”的生存之需;又催生出造船、捕捞的匠艺与手工制糖的技艺,让港门人有立身之本;还在端午龙舟的劈波竞渡中,将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精神注入村民血脉。
河流的馈赠不仅撑起了港门村的烟火日常,更塑造了村落独有的气质与灵魂,让人与河共生的故事,在崖州大地上代代流传。
根基 河海滋养的村落缘起
“宁远河养育了港门村历代村民,是港门村的母亲河。”在宁远河的涛声中,港门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将建将村庄与河流的故事娓娓道来。
港门村和宁远河的联系,也从清光绪《崖州志》中窥见一二。
翻阅这部典籍,其中写到:“宁远水,俗名大河。源出陵水县雅康黎村大岭……折而西。绕城南,复南行,汇于港门西南之保平港,入海。”
“村子临近宁运河入海口,后因地形特征,人们俗称为‘港嘴’。”刘将建介绍,由于来往船舶随流进出,出海口更像一道水门,于是便有了“港门”之名。
北与青山呼应,南与大海相接,又得宁远河水护佑,让港门村既有传统农田,又有特色渔港,成为“鱼米之乡”。
刘将建听家里的老人说,以前港门村人会开垦荒山种植番薯、甘蔗、水稻等。
种植农作物离不开水,但是宁远河水长期流入大海,未经园坡田地。在和河水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港门村人也学会了“做过坡”,改变河流方向;自造踏水车和戽斗,把水引入地势稍高的农田。
回忆起小时候摸鱼的时光,刘将建满是笑容,在他小时候,宁远河就让许多人实现了“鱼虾自由”。
“河里有鱼有虾有螃蟹还有螺,仅鱼类就有跳跳鱼、福寿鱼、白利子、石头鱼等20多种。河水清澈,鱼虾在河流游来游去特别漂亮。”刘将建说,在港门村,退潮时有不少村民见过,草滩上、泥滩上常有沼泽蟹云集,红彤彤一片,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技艺 依水而生的匠心传承
临近宁远河,既让港门村催生出河海相拥的盛景,也衍生出造船、捕捞等依托水系的传统产业。
“我们这里造船很厉害,许多周边市县的人都来我们这里买船。”刘将建透露,他小时候就见过村里的老师傅带着七八个学徒造木船,长12米,宽3米的木头船,往往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
“打船路上多先白”这是一句在港门村广为流传的俗语。先白,即师傅,意思是造船的时候有许多师傅指点。
旧时,港门村常有人在树荫下造船。不少村民闲余时间经常来这里,一边看热闹,一边指点。尤其是出海回来的渔民经常对造船工艺“评头论足”,对船体稳定性、航行速度等提出改进建议。
在港门村,渔民在捕捞的过程中,还形成了自己的“天气预报”。
“凤凰腰上飘白带,西北风剧要惹祸”“笔架岭顶压乌云,最好山黑勿出船”“塔岭日头被云遮,大风大雨要人命”……由于过去气象监测条件落后,也没有收音机可以收听到气象消息,为了保障自身安全,渔民们靠积累的经验,依据潮汐、天象等变化,总结出天气变化规律的民谣。这些口耳相传的 “海上密码”,不仅是渔民闯滩越浪的生存指南,也镌刻下崖州人敬畏自然、顺应天时的生存哲学。
拥有水源,种植甘蔗,也让手工制糖成为了港门人的拿手绝活。
港门村及附近村庄盛产糖蔗,除了供自家食用外,剩余的因没有专业糖厂收购,村民们便发明了糖寮制糖法。20世纪40年代,村民陈明才牵头,在铁土塘以东至青坡岭以西的河滩上,办起了第一家蔗糖加工厂,即“糖寮”。
而后,简单的糖块又经过一代代港门人的改良,有了四方形、三角形、鸟形,又有花生糖、芝麻糖等。这也让港门人在艰难的日子,因这方寸甜意多了份慰藉与盼头。
精神
竞渡不息的奋进底色
彩饰龙舟劈波斩浪,龙头吞吐水雾,鼓手赤膊擂鼓,桡手们动作整齐划一,木桨翻飞间激起碎浪……每年端午节,崖州都有赛龙舟的习俗,以港门最为隆重和悠久。
《崖州志》中记载:“五月端午,保平里有赛龙船之举……是日,士女皆出港门观竞渡。”三百年来,宁远河水边,欢呼声、呐喊声与河面上的鼓点、号子声碰撞交融,顺着水流漫向远方。
“按照行业队伍分为五个龙坊,要是我们支持的龙坊赢得了比赛,要放鞭炮庆祝,祈求这一年风调雨顺,谷物满仓。”刘将建说,一时之间水面上你争我抢,蔚为壮观。
几百年来,这种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精神,在年复一年的龙舟竞渡中,早已深深融入到港门人的血脉之中。
港门人拼搏进取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宁远河上,还在家家户户的生计经营、地方特色的培育传承中。
靠海吃海,但勤劳、聪明的港门人并没有就此故步自封,反而用自己的双手,将新鲜渔获转化为特色餐饮产品,做出了港门粉这一在三亚家喻户晓的美食。
用鱼、虾、螺或蟹等海鲜作为汤料,以鱼饼、虾仁、花生等为配料,加入自制的粉条一锅同煮,入口脆滑、清甜、爽口。融合崖州海味与本土巧思,这道佳肴也让当地人得以有一技在身。1941年,港门村村民伍六工在红沙码头开设港门粉汤店。随后,一家家港门粉汤店如春笋破土,越来越多港门人即使远离宁远河水,也靠这一碗美食慰藉思乡之情。
步入当代,港门人的奋进精神更与三亚的发展同频共振。从宁远河畔的渔船点点,到崖州湾科技城的创新浪潮,一代代港门人带着闯劲与韧劲,在新的赛道上续写传奇。
(本报三亚10月2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