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迎春
“话剧是一座小小的文化桥梁,真正的情感共鸣可以跨越国界,能让不同国家的学生都读懂中国人对‘爱与尊严’的执着。”近日,在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举办的“以书为媒汇集四方”中外书香汇活动中,饰演话剧《雷雨》中繁漪一角的缅甸学生莊瑞清在演出后感慨道。
这场由北京语言大学海南国际学院中外学子联袂呈现的话剧《雷雨》选段,赢得了来自不同高校、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掌声与共鸣。
活动中,不仅有经典话剧,还有悠扬的二胡、行云流水的书法表演、《小王子》选段朗诵、《Memory》音乐剧选段等节目轮番上演,不仅让中外师生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鸿沟,也促进了各入驻高校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开放、共享、无边界”的学习生态,在这个国际教育园区随处可见。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13个重点园区之一,试验区以教育对外开放为核心使命,目前已签约26所中外知名高校,教育部正式批复10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
中国学生不出国门,能够享受国际一流的教学、科研及实验资源,海外学生也能学到中文及中国文化。中外高校间的融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使这里成为一座多元交融、开放互鉴的国际教育新高地。
立足园区集中布局的中外高校资源优势,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探索形成“五互一共”(中外互鉴、学科互融、文理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共商)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起具有国际化视野、复合型特色的育人平台。
“园区的学习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广阔的窗,让我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和前沿知识,真正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北京语言大学海南国际学院大一学生吴家阳说道。他就读的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字传播与语言服务)专业,是北京语言大学与法国克莱蒙高等商学院合作筹建的“克莱蒙语言科学与产业学院”设立的,旨在培养“语言+人工智能+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一次利用数字技术探索声波奥秘的实践课,让吴家阳记忆犹新。“看不见的声音变得可视化,特别酷!我们尝试动手用数字技术去解决现实世界的传播问题。”他相信,这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学习经历,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依托‘大共享+小学院’办学模式,试验区支持各高校共享一流学科下的特色课程,引导外方合作高校共享优势国际课程,学生可通过统一平台跨校选课,所修学分直接纳入学业成绩,实现‘一平台选课、学分互认、课程共享’。”试验区管理局教学服务部(学生工作部)负责人范启标说。
虽然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但蔡伊霏今年秋季学期选修了由中国地质大学开设的《宝石鉴定与首饰设计》。课堂上,她不仅学习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结识了其他高校志同道合的朋友,让“留学海南”的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目前,试验区已统筹开放287门共享课程,涵盖文、理、工、体、艺等多个领域,覆盖100%入驻高校。课程累计达422学分、6315学时,选课学生超6000人次。人工智能、人文艺术与理工、体育活动、非遗传承、跨文化交流、全球领导力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共享课程颇受学生欢迎。“校园无围墙、教室无壁垒、学术无边界”的理想图景,变成了每位学子都可触及的日常。(本报椰林11月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