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阳秀
“阿哥阿妹情歌对,再见木棉花,朵朵红艳艳……”10月29日晚,昌江黎族自治县2025年“文明集万家 实践润心田”文明集市走进该县石碌镇矿山社区,本土乐队“假日小镇”在现场唱起传统民歌《木棉花之恋》。这个集特色演出、便民服务和知识普及于一体的文明集市近期在全县多地连续举办,让居民在“家门口”感受文明新风的浸润。
这是昌江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自今年5月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昌江多措并举,持续深化文明建设,用实践证明不断提升的城市品质,不单单在于“外在颜值”的塑造,更根植于“内在气质”的沉淀。
文化润城 “黎花知音”架起连心桥
“老师教的情绪调节方法很实用,我跟着做完后感觉心里舒畅多了。”10月30日下午,昌江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2025年“黎花知音”乡村课堂公益行活动走进石碌镇河北社区,居民吴贞燕参与一节关于心理健康的课后,跟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听课体会。
“黎花知音”乡村课堂公益行(以下简称“黎花知音”)是一项聚焦提升海南乡村百姓综合素养的公益培训活动,于2023年3月在昌江王下乡启动。
两年多来,“黎花知音”汇聚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公益使者团,走进昌江大小村庄,也涉足其他市县,搭建起一座与乡村群众暖心相连的“知音”桥梁。
“从启动到现在,整个过程带来的成效一直在超越我的预期。”10月28日晚,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时,项目发起人、省影视家协会主席林青刚结束一天的拍摄工作。
近年来,林青受昌江县委、县政府邀请,为王下乡提供文化指导和智力支持。在成功策划“王下乡·黎花里”项目的基础上,她进一步推出“黎花知音”,旨在提升黎族乡村妇女综合素质,助力海南乡村精神文明创建。
多年的倾情投入,让她真切感受到当地黎族妇女精神面貌的焕新。“最明显的变化是她们敢于表达自己了,面对外人时也有了发自内心的笑容。”林青感慨道,如今她到昌江遇到的很多女性都变得更加自信勇敢,“王下乡妇女的变化最明显”。
变化的背后,离不开老师们始终坚持的接地气授课方式。林青发现,“黎花知音”的课堂不能“只顾着念PPT”,而是要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如拉家常般的乡土语言。她将学员的需求比作海绵,认为“要给对‘水分’,才能充分吸收”。
除了内容贴近生活,“黎花知音”的授课形式也灵活多样。其课堂可以设在教室里、大树下、广场上,甚至跑到田地间。这种随性而亲切的上课风格,也赢得了越来越多乡村群众的喜爱。
从王下乡第一课起步,到走出昌江、延伸至其他市县,这朵“黎花”正悄然绽放。目前“黎花知音”已开课170多堂,参与人次突破4000,授课团队也从最初几人逐步壮大到60多人。
“现在已经不需要我专门发动,老师之间会互相推荐,越来越多人主动加入。”林青表示,“黎花知音”正逐步增设两性交流、家庭建设、婚恋心理等内容,鼓励更多乡村男同胞、农村适婚青年参与听课;同时也希望更多市县能像昌江一样实现常态化上课,让这朵“黎花”常开长盛。
美育塑心 多彩实践描绘成长底色
每到周六上午,位于石碌镇的昌化江书画院总是人气满满,墨香萦绕的教室里回响着宣纸摩挲声。自2015年4月开班以来,该院的书画培训班已开展到第30期,学员来自不同行业,也跨越年龄阶层。
刚升上高三的林子倩是书画院的“铁粉”,从小学一年级就参加的她起初在书法班,学有所成后又转移到美术班,只因为“对书画很感兴趣,练习书画也能让自己心静”。
在美术班里,和林子倩一样从小就来学习的人不在少数,正读五年级的林祥喆便是其中之一。
“我很喜欢画画,这是我多年的努力成果。”林祥喆翻开书包,展示里面塞得满满当当的作品。这些画作印证了他的成长,虽然其中有不少“搞笑作品”,但他没有丢弃,“就想记录自己的进步,画得好的时候就拿出来对比。”如今他进步明显,连堂弟林祥锦也被他拉来学习。
当少年们在美术教室用画笔勾勒成长轨迹时,对面书法教室的学员,也在笔尖下记录着自己的点滴进步。
“他刚来的时候,坐不到10分钟就不知道跑去哪儿了。”昌化江书画院院长符江陆所说的是初中生文笙豪,这个曾被父母“押”来上课时如坐针毡的叛逆少年,如今已能在书桌前端坐如松,静心下笔。
在昌化江书画院,年龄从来不是门槛。年近五十的吴江源告诉记者,以前自学走了很多弯路,来到书画院后,除了获得专业指导,还能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在他身旁练字的外孙,刚来时有些抵制,“现在越写越好了”。
书画院的“福利”不止每周六免费提供书法培训。符江陆介绍,多年来,除了在县城本部持续开展公益培训,书画院还在春节前开展春联送下乡活动,平时也会通过“笔化童心”文明实践项目,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全县12所乡村少年宫,让文化惠民真正实现常态化覆盖。
十年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截至目前,昌化江书画院在全县累计教授学员已超10万人次,而全院师生已有近300次在县级、省级书画比赛获得奖项。
荣誉的背后,这座以笔墨为媒、以文化育人的书画院,正为昌江持续注入文明建设动能。谈及未来,符江陆坦言:“只要有场地,学员愿意来,我们就会继续办下去。”
积分赋能 小积分兑出和美乡风
10月24日,一场运用积分制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宣传活动在七叉镇七叉村举办。现场的积分兑换台上,整齐摆放着蚝油、酱油、沐浴露、洗洁精等各类生活用品。村民刘菊香用积攒多日的积分兑换到奖品后,脸上满是藏不住的开心:“这次又换了不少东西,以后更要积极养成好习惯,多攒积分、多拿奖品!”
这样的场景,在昌江的乡村越来越常见。一套以积分鼓励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树立文明新风的治理方式,已悄然融入乡亲们的日常生活,改变在点滴之间发生。
自2023年起,用“积分”激励文明的新做法开始在昌江各个乡村全面展开。村民的日常文明行为被量化为具体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量,即可兑换实用的生活物品。这不仅点燃了大家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更让和谐文明的新风尚在邻里乡间蔚然成风。
不过,这套做法在推广初期并非一帆风顺。昌化镇大风村村务专员郭明靓回忆道:“刚开始很多老人不懂赚积分,看到年轻人用积分换东西,还埋怨我们只让一部分人‘占便宜’。”原来,许多老年村民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无法顺利享受积分福利。为此,郭明靓和村委会同事挨家挨户上门宣传,也在活动现场“手把手”教学,一步步帮助不同年龄层村民融入这套新体系。
为进一步扩大福利覆盖面,现在不少乡村纷纷设立积分兑换超市。村民攒够积分后随时可自行前往兑换,无需再等到集中活动日。积分登记系统也同步升级——村干部用自己的手机即可打开村民的兑换码,代为操作。这一贴心的调整,切实解决了无智能手机人群的实际困难。
在海南西部这个依山傍海的县城,一股文明新风正徐徐浸润每个角落。它用“内外兼修”的双重提升告诉外界:这里不仅拥有山海相连的高颜值,更展现出文明浸润的好气质。
(本报石碌11月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