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星际荣耀:在海南“起飞” 向太空逐梦
2025年11月18日 09:04 来源:海南日报
星际荣耀运载火箭总装总测复用工厂内设置的双曲线三号运载火箭机械模拟箭。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星际荣耀运载火箭总装总测复用工厂内设置的双曲线三号运载火箭机械模拟箭。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冀冀

  “这里,是我们迈向空间的起点,也是我们回到发射原点的地方。”前不久,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星际荣耀运载火箭总装总测复用工厂迎来竣工“满月”,站在厂房里,凝视着即将用于流程演练的双曲线三号运载火箭模拟箭,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际荣耀)董事长彭小波目光笃定。

  彭小波的一句感慨,道出了星际荣耀作为国内首家成功发射入轨火箭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已然将未来发展核心布局在海南自贸港。从2021年,其全资子公司海南星际荣耀航天发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南星际荣耀)成为落户文昌国际航天城的首家商业航天企业,到如今构建起“海南发射、海南回收、海南复用”的完整产业链闭环,星际荣耀的故事,正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极具前瞻性的创新样本。

  缘何是海南

  企业战略远见与自贸港优势的双向奔赴

  星际荣耀选择海南,并非偶然,而是基于独特地理优势与自贸港政策优势的综合考量。

  “海南在火箭发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星际荣耀联合创始人、海南星际荣耀董事长何光辉分析道,“一是低纬度带来的运载效率提升,能更好地利用地球自转能量;二是其发射航区,都面向大范围的海域,非常安全。”

  这对于将“可重复使用”作为核心技术路径的星际荣耀而言,是无可替代的战略资源。“文昌发射场面向大海,为我们通过回收船实现火箭海上回收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操作空间,就像拥有了一个移动的‘发射后勤基地’。”何光辉说。

  然而,吸引这家高科技企业的,不仅仅是“地利”,更有海南自贸港建设所释放的红利。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从谋划到建成仅用878天,这种效率和魄力,给了我们这些外来投资者巨大的信心。”彭小波对“自贸港速度”赞誉有加,他进一步分享了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在与海南省、文昌市各级政府的沟通中,我们遇到的不是‘管’的思维,而是‘服务’的理念。领导们愿意倾听企业的诉求,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推动项目在合规前提下快速前进。这种高效的政务环境,是让我们决心在此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战略下文昌国际航天城的明确定位。作为中国首个具有商业性质的低纬度滨海航天城,文昌国际航天城承载着“向天图强”的重大使命。

  2021年10月21日,海南星际荣耀正式注册成立,成为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引进的首家商业航天企业。这一步,不仅是星际荣耀满足其双曲线三号运载火箭首飞战略部署的关键落子,更是其对海南自贸港和海南航天产业未来的坚定看好。

  何光辉坦言,在文昌,企业不仅能享受发射场的核心资源,更能融入一个正在形成的产业生态圈,“这对于着眼于全球市场竞争的商业航天公司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布局在海南

  “陆海空”三大项目构筑完整产业链闭环

  决心既定,行动迅速。星际荣耀在海南并非小规模试水,而是进行了一场系统性、总投资超9亿元的战略投资,其布局清晰地呈现出“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格局。

  “陆”——总装总测复用工厂。这座总投资约4.5亿元、占地近6万平方米的工厂,是彭小波口中“起点”与“原点”。与传统火箭一次性使用后即报废不同,这座工厂的核心功能在于“复用”。

  “它意味着工厂不仅服务于新火箭的总装和最终测试,”彭小波解释道,“更关键的是,它为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检测、维修和再发射提供了专业设施。火箭回收后,将在这里‘体检’、修复,为下一次飞行做好准备。”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火箭的单次生命周期,是支撑公司“降本增效”核心理念的实体基础。何光辉补充说,工厂设计具备通用性和柔性生产能力,一期即可满足年产能6—12发火箭的需求,未来将成为一个面向行业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吸引产业链上下游聚集。

  “海”——海上回收平台系统。要实现火箭的重复使用,安全、可靠且经济的回收环节是前提。星际荣耀投资约1.06亿元,打造了一套包括17000吨级海上回收船在内的海上回收平台系统。

  “相比在陆地上为不同发射方向建设多个固定回收场,海上回收具有无与伦比的灵活性和经济性。”彭小波指出,“我们的回收船具备自适应定位能力,能根据任务需求在相关海域灵活布设回收点,这大大降低了长期运营成本。”这套系统是可重复使用技术从概念走向商业化的关键基础设施。目前,回收船顺利吉水,正进行舾装和试验,预计今年年底将抵达海南,与火箭开展实质性的联合试验,标志着星际荣耀在回收技术上迈出关键一步。

  “空”——通用型动力试车基地。位于龙楼镇的文昌通用型动力系统试车基地,总投资3.5亿元,旨在建设一个千吨级的大型动力系统“试炼场”。

  “动力系统试车是火箭飞行前和回收复飞前最重要的大型地面试验之一,”彭小波介绍,“它能模拟飞行状态,全面检验发动机及推进系统的可靠性与协调性。”这个试车台按照通用化标准建设,面向国内5米级以下、采用液氧甲烷或液氧煤油动力的千吨级液体火箭开放服务。“它不仅服务于星际荣耀自身型号的研发与复用验证,更希望能弥补国内商业航天在该领域的能力短板,为同行提供支持,形成产业合力。”

  这三大项目相互支撑,系统性地在海南构筑了一条从火箭组装测试、动力验证到发射回收及复用处置的完整产业链闭环,使星际荣耀在激烈的商业航天竞争中,建立起一道独特的“护城河”。

  发展看海南

  封关红利与“京-蓉-琼”协同发展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进入倒计时,一个更加开放、便利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即将呈现。对于放眼全球的商业航天企业而言,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战略机遇。

  “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的政策优势,将为太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彭小波特别强调,火箭构建的天地运输通道产生海量在轨卫星数据,“自贸港在数据国际合作方面的便利条件,有望推动卫星数据应用、交易和创新合作打开新局面”。他描绘了“海南星、海南造、海南发、海南用”的未来图景,认为这将极大提升海南航天产业的附加值和全球影响力。

  同时,自贸港“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的制度设计,将直接帮助像星际荣耀这样的高科技企业降低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全球采购成本,更容易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和先进技术,深度融入全球航天创新网络。

  为把握这一重大机遇,星际荣耀已规划清晰的战略路径:构建“北京-成都-海南”协同发展的“铁三角”体系。

  “北京基地聚焦研发试制,成都基地专注规模化生产,而海南文昌则是最终的发射门户和复用基地。”彭小波清晰阐述了三地功能定位,“这三个基地优势互补,形成高效协同的有机整体,确保实现所有火箭‘在海南发射、在海南回收、在海南复用’的完整闭环。”

  展望未来三到五年,当谈及海南基地全面发力时的景象,彭小波描绘出一幅激动人心的图景:“我希望看到的是,这座工厂里火箭络绎不绝,每个月都能有一发以上的火箭完成从出厂、飞行、发射到回收的完整循环。在北京、成都、海南三地之间,人员、技术、物资高效流动,真正搭建起一条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地空往返快速通道。”

  夜幕降临,海风轻拂着火箭厂房。这里,既是起点,也是归处。一次次点火升空,又一次次平安返回,循环往复的火箭飞天轨迹,定将描绘出中国商业航天与海南自贸港的深蓝传奇。

  (本报文城11月17日电)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