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海南:唤醒“沉睡”资源 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2025年11月27日 15:54 来源:中新网海南

  中新网海南新闻11月27日电(尹建军) 近年来,海南坚持规划引领与要素保障双轮驱动,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一系列政策创新与实践探索,有效破解乡村土地资源闲置、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难题,让废弃校舍、闲置农地等“沉睡”资产焕发新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土地“活”起来,乡村发展有基础

  在屯昌县屯城镇水口村,昔日闲置的水口小学经过规划调整,土地性质转变为“旅馆/餐饮混合用地”,成功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出拥有34间特色客房的乡村民宿。村民简道运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成为民宿清洁工,月收入稳定。

屯昌县西昌镇“南熙咖啡”。尹建军 供图

  类似的转变也发生在儋州市雅星镇栖榕村。一片210亩的闲散农地经过整合与改造,建起了23个高标准连栋大棚,种植冰糖子西瓜、羊角蜜等高附加值作物,形成了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基地。土地流转为村民带来了租金收入,基地务工则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

  这些变化源于“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的深入推进。海南鼓励农户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将闲置资源集中到村集体,由集体统一规划和开发,再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运营,从而激活村庄发展的一池春水。

  改革“闯”新路,要素入市增活力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乡村产业发展开辟了新通道。在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昌学村,一宗3.52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挂牌出让,引进了动漫产业园项目。企业入驻后,租用了村里大量闲置房屋,每年为村民带来可观租金,村集体也获得稳定分红。

  为确保入市过程规范透明,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工作人员深入村庄,详细讲解政策,指导村集体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操作,从地价评估到方案编制,再到挂牌交易,提供了全程服务,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在屯昌县西昌镇,当地政府创新采用“党建+闲置资产+村集体+企业”模式,整合6个村集体的1700万元资金,不仅盘活了仁教小学旧校舍,还整合了38亩闲置园地,共同打造“南熙咖啡”全产业链项目。该项目不仅吸引了游客,日均用工80余人次,更为村集体带来了持续的分红收益。

  保障“强”支撑,产业融合添动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海南资规部门着力构建“增量保障+存量保障+专项保障+反向保障”四位一体的资源要素保障体系,精准对接乡村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澄迈县大丰镇才存村的变迁是一个缩影。过去,该村产业单一,大量土地闲置。返乡创业的徐取俊一度面临“无地可用”的困境。当地依据村庄规划,通过预留产业用地、倾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等一系列组合拳,助力才存村发展起共享农庄,实现了从传统种养业向采摘园、咖啡加工、民宿等三产融合的跨越。

儋州市雅星镇栖榕村建起了高标准连栋大棚。尹建军 供图

  为支持儋州嘉禾共享农庄的升级发展,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编制村庄规划时充分征求意见,通过规划调整和新增指标累计为其保障了近300亩建设用地。同时,通过“三块地”改革试点,将油文村闲置的11亩农村小学建设用地确权并成功入市,用于建设松涛书院民宿等项目,完善了农庄的服务配套功能。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全省有39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已新增耕地273.26公顷,完成生态修复395公顷,综合整治废弃矿山34.54公顷,进一步优化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要素支撑。(完)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