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午,记者走进龙华区盐灶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时,长者饭堂内传来阵阵墨香,社区居民正在挥毫泼墨。“社区有这样的平台很好,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老伙伴在一起学习交流,十分快乐。”72岁的居民陈大爷乐呵呵地说。
古时“煮海为盐,以盐谋生”的盐灶村,如今已是高楼栉比、车水马龙。自从盐灶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以来,搭建了“一站式”、有温度的服务平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本报记者 邝晓霞 特约记者 萧海山
需求导向 贴心服务社区居民
龙华区滨海街道盐灶大社区有3个社区,是一个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的大社区,常住居民约3.5万人。13日上午,记者在盐灶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二楼看到,这里窗明几净、布置温馨,社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
记者采访时,正逢社工组织社区书画爱好者,在此举办一场“喜迎二十大 翰墨歌盛世”主题书画活动,通过书法、绘画等形式,表达对党、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现场,书画家耐心为居民讲解了书画常识,运笔技巧。
“这样的书画活动我很喜欢,跟着专业的书法老师学习到了很多技巧,回去可以好好练练字,陶冶情操。”60岁的居民陈婧是一名退休教师,在盐灶已经生活了10余年,在她的印象中,过去这里基础设施落后、环境不佳,缺少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活动场地,我们在这里能下棋、画画、免费体检、免费理发,逢年过节还能参加很多丰富的活动,舒坦得很!”
一边是其乐融融的交流活动,一边是安静的日间照料中心。日间照料中心门口设置门禁系统,10张床位左右,床垫为可调角度,方便老人使用,床头均配有紧急呼叫装置。
在盐灶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幸福感满满的不仅是老人,还有许多家长和孩子。“我们这里还开设了‘四点半课堂’,孩子们放学后可以在此做作业、玩游戏、阅读课外读物,由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负责孩子们的学习指导与秩序管理。”盐灶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飞介绍,此举既解决了许多务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又给学生提供了培养兴趣爱好的平台,得到了家长学生的普遍认可。
功能“上新”
天天有新变化
“老庙抓鱼虾,新庙拿竹竿;上灶跑临高,下灶贩盐卖;博义煮盐忙,六灶破竹竿,八灶忙种田。”古时的盐灶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村名源于“煮海为盐”。
盐灶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二楼,栩栩如生的铜像雕塑再现了古时村民打灶煮盐的劳动场景,“我听老人们说,明代末期之前滨海大道以北的地方都是大海,后来有一群福建人迁来后,开始利用海水煮盐的方式谋生,这也是‘盐灶村’名字的由来。”提起这段历史,王飞也颇感兴趣。
如今,承载着海口先民“煮海为盐,以盐谋生”的村庄虽已成为过去,但不断“上新”的便民设施,却让生活在盐灶大社区的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贴心服务。
在盐灶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楼,是不久前刚刚揭牌的就业驿站,涵盖岗位收集、就业情况摸底、用工咨询、求职登记、信息发布、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帮助社区劳动者在“家门口”就业。
滨海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社区便民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搭建起更加优质的便民服务平台,切实提高社区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