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返乡创业青年:逐梦绿色田野 赋能乡村振兴
2021年02月25日 16:20  来源:海口日报  宋体

  编者按

   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2021年海口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梦想的种子,要播撒在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地上。当众多年轻人涌入城市的时候,海口很多有志青年,选择回到家乡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梦想。

  新年新气象,击鼓又催征。

  在海口广袤乡村,处处呈现一片蓬勃向上的景象。连日来,本报记者进乡村、走田间、访企业,现场直击返乡人才创业新步伐。敬请关注。

王吕州(右)在和同事讨论电商售货。 记者 康登淋 摄
王吕州(右)在和同事讨论电商售货。 记者 康登淋 摄

  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返乡大学生王吕洲——

  利用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

  记者 陈丽园

  2月23日中午,在施茶村火山石斛园入口,从园里干活出来的村民,遇见返乡大学生王吕州时,都热情地打招呼,“小吕有空多来我们家果园看看。”“小吕,今年的荔枝黄皮也帮我们在网上多销售一些哦”……近年来,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就业创业条件,吸引着不少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在这片热土上,他们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返乡大学生王吕州就是其中一员。

  2011年大学毕业后,王吕州从江西回到海口,在一家高新企业工作。2012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后,我经常参加村里的党员活动。这几年,石山乡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这更让我坚定了返乡创业的决心。”王吕州在2019年年底辞掉工作回到家乡,和几位朋友成立海口臻选优果农业专业合作社,“去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农户种植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价格很低,我们通过成立合作社,利用电商平台,积极帮助乡亲们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王吕州说,今年将探索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施茶村这几年发展不错,但还需要更多年轻人为家乡作贡献。”施茶村党委书记洪义乾坦言,和很多地区一样,施茶村缺少有专业技术和管理运营经验的年轻人才。“近年来,在施茶村,越来越多像王吕州这样的大学生回到家乡,利用所学知识,走上了‘新农民’之路,为乡村建设带来更多的新活力。”洪义乾说,村委会积极培养本土人才,不仅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也鼓励返乡大学生扎根基层为群众服务,2020年8月,村委会聘任王吕州为党委书记助理。作为村委会的一名成员,哪里需要,哪里就有王吕州忙碌的身影。“小吕是我们从小看着长大的,大家都跟他熟悉,回来后帮助大家解决不少问题,有小吕在,我们很安心。”村民洪叔笑着说道。

  “新的一年我将继续加强学习乡村振兴知识,汲取更多乡村振兴建设经验,相信施茶村的明天会更好。”王吕州信心满满。

 吴岳军在荷塘里采摘莲蓬。 记者 王程龙 摄
吴岳军在荷塘里采摘莲蓬。 记者 王程龙 摄

  龙华区龙泉镇美仁坡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岳军——

  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人居环境

  记者 邝晓霞

  “叔,这两天收成咋样?”“产量不错,价格也合适。”2月23日上午,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美仁坡村的辣椒地里,一位皮肤黝黑的年轻人卷着裤腿,正在和椒农对话,不时帮着采摘。若是不熟悉他的人,可能会将他当作椒农一员。

  这位青年人是美仁坡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岳军,是土生土长的80后美仁坡人。2011年,吴岳军在天津一所大专院校就读,毕业后进入当地一家央企工作,有着不错的收入,“每次回来看到村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心里很不是滋味,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

  于是,吴岳军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工作,回到家乡,先后牵头成立合作社、公司,整合村里资源,集中精力抓产业。自2016年返乡以来,他深扎基层、助脱贫、抓产业、整治人居环境。如今,在他的带领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美仁坡村走上乡村振兴发展的“快速路”。

  联系瓜菜收购商、安排技术人员到田头指导、紧盯产业项目……这个春节还没过完,吴岳军就已经开始忙碌了起来。“冬季瓜菜是我们村主要产业,现在是辣椒上市期,紧接着就是豆角、苦瓜。”吴岳军告诉记者。

  从辣椒地离开,吴岳军又来到了美仁坡高新种养殖产业区项目现场,这是他联合海南大学海洋学院今年新引进的一个项目,目前已经进入装修收尾阶段,“美仁坡辖区内湿地资源丰富,发展水产养殖业具有很大的优势。”吴岳军说,项目建成后,将发展大刺鳅、观赏鱼等水产养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如何让乡村留得住乡愁、让乡亲生活更美好?走在美仁坡村,不难找到答案。在这里,干净整洁的村路,高低错落的绿树,精美古朴的文化墙……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乡村美景。“春节前,我们还搞了几次人居环境整治卫生大扫除,全村老少都上阵。”吴岳军乐呵呵地说,近几年来,随着人居环境整治的开展,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越发团结了。

  新的一年,吴岳军摩拳擦掌,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当好新时代“三农”追梦人,走出一条产业兴、生态好、村民富的新路子。

王俊在精心冲调咖啡。 记者 史瑞丽 摄
王俊在精心冲调咖啡。 记者 史瑞丽 摄

  琼山区大坡镇返乡大学生王俊 ——

  注册商标打响“大坡咖啡”品牌

  记者 史瑞丽

  “我们的咖啡豆是传统烘焙手艺,您看,要在大铁锅里炒豆,下面是木材烧火,这对火候和翻炒功夫都有高要求。”2月24日上午,琼山区大坡镇上的一家店内飘出香浓的咖啡香,店内客人正在惬意品尝。这家名为“大坡咖啡”的店主是一名年轻人,名叫王俊。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外地优越的工作条件回乡创业。

  “我从小闻着大坡咖啡的香味长大的,对家乡有很浓的感情。”6年前,王俊大学毕业,曾在机关单位工作,但最后他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小镇发展。他告诉记者,解放前,他的外祖父张世坤从南洋归国,同时把咖啡带到了大坡种植,并在树德墟开了咖啡店谋生。父亲王史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大坡镇上开设咖啡店,自己选豆炒焙,以传承的手艺为基础延伸升级制作工艺,从此大坡镇咖啡香飘满街。王史制作的大坡咖啡浓香、醇厚、回甘醒神而被群众称赞。

  如今,父亲年纪大了,但小镇的咖啡事业不能断。王俊开始接过这家店,从咖啡种苗的筛选到种植,再到产果和摘收,他在父亲王史教导下传承、学习,并不断改革创新,“我们做法比较传统,适合当地人的口味。但我也在不断创新,比如我们咖啡的logo包装,烘焙标准化管理等,都在不断尝试,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当前,除了当地人爱喝,也带动不少省内外游客前去大坡品尝,并购买咖啡豆咖啡粉。”

  为了传承和弘扬祖辈的咖啡文化,更好地打响海南本土咖啡品牌,在琼山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王俊还注册了“大坡咖啡”商标。目前,大坡咖啡不仅在海南咖啡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远销到岛外。

  在王俊看来,大坡咖啡是本土的一个品牌,也有独特文化的。作为从农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他应该用所学到的知识回报父老乡亲和家乡。“我们现在种植咖啡,也带动附近的很多村民来种植,我们负责收购。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土地,尽一份力帮助家乡,让我十分开心。”如今,王俊的咖啡事业从开始的家庭作坊到扩大规模聘请工人加工炒焙,带动了周围农民就业。他希望新的一年,能借助咖啡事业发展,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让乡亲们更加富裕。

王琼(右)在莲雾基地旁的厂房查看莲雾打包情况。 记者 曹马志 通讯员 王聘钊 摄
王琼(右)在莲雾基地旁的厂房查看莲雾打包情况。 记者 曹马志 通讯员 王聘钊 摄

  美兰区三江镇茄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琼——

  发展乡村游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记者 曹马志

  2月24日上午,走进美兰区三江镇茄苪村,平坦的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门口,路旁种上成片的莲雾树苗,绿意盎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多亏了王书记的努力,现在,我们村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莲雾村了,许多游客开车到村里来采摘莲雾。”正在莲雾地里忙活的村民邓妚芳乐呵呵地说,如今大家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日子越来越甜。

  邓妚芳口中的“王书记”,就是美兰区三江镇茄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琼。在外地经商打拼多年的他返乡创业,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打响“莲雾”品牌,一举摘掉了“空壳村”帽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春节假期,许多市民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趁着难得的假期,来到闻名海口的“莲雾村”——茄苪村,在田间地头品尝可口的莲雾,去莲雾庄园吃一顿地道的农家美味,欣赏村里美丽的东坡湖,入住特色民宿……

  看到这样的热闹场景,王琼心中感慨万千,“谁能想到茄苪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原来,茄苪村村民大多种植橡胶,7年前一场超强台风来袭,橡胶树几乎全部被‘腰斩’。”他说,面对百废待兴的茄苪村,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他发现重新种植橡胶耗时长、风险大、收益不稳定,最终引导村民把目光投向了莲雾市场。

  “在王书记的动员和支持下,我把家里的9亩闲置地,入股了莲雾种植合作社,不仅可获得稳定租金收入,每年有利润分红,还能在家门口的合作社里打工,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村民邓妚芳一家人顺利脱贫。目前,王琼牵头发起4家合作社,带动三江镇132户509人如期脱贫,带动全村种植莲雾700多亩。

  春节假期,王琼带领合作社的员工们,热情招待来体验美丽乡村的游人。看着风生水起的乡村振兴事业,他充满信心。展望未来,王琼心中蓝图已然绘就: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坚持农旅融合,推进集观光、采摘、种养、垂钓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全力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新画卷。

  [来源:海口日报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