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鸟类来“做客” 文昌监测到3只小青脚鹬
2021年11月12日 09:07 来源:南海网

文昌会文湿地的小青脚鹬。吕诗阳/摄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1月11日消息(记者 谭琦)11月5日,海南清澜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会文分站护林员吕诗阳拿着望远镜和相机在会文湿地仔细地观察,根据往年的经验,这段时间大概率能遇到小青脚鹬。小青脚鹬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的全球濒危物种,文昌会文湿地是它迁飞途中的中转站之一,当天,吕诗阳幸运地拍摄到了3只小青脚鹬,这也是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的生动例证。

文昌会文湿地监测到3只濒危鸟类小青脚鹬。吕诗阳/摄

  从进入11月开始,吕诗阳在会文湿地开展常规巡护工作的同时,也在寻找着小青脚鹬的身影。“每年11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是小青脚鹬到访的时间。”吕诗阳说,小青脚鹬今年来海南“歇脚”的时间提前了一些。据了解,小青脚鹬是东亚-澳大利亚迁飞区相对来说几乎数量是第二少的鸻鹬类,小青脚鹬是鹬科鹬属的一种动物,体长约30厘米,上体黑褐色,羽缘灰色,次级飞羽灰,下背和尾上覆羽白,后者具少许窄的黑色横斑,下背和尾像夏羽,额、头的两侧和整个下体白。

文昌会文湿地。吕诗阳/摄

  小青脚鹬在海南发现的数量并不多,在海南观鸟会发布的一份会文湿地调查报告中显示,小青脚鹬百年来在海南一共记录过三次,三次都在文昌会文,这一方面说明会文的小青脚鹬记录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表明其非常稀有。

文昌会文湿地监测到3只濒危鸟类小青脚鹬。吕诗阳/摄

  在此之后,吕诗阳在2019年1月23日在南兴观鸟屋首次监测到3只,2020年的11月时最多监测到6只,随后每年都在会文湿地有规律地观测到小青脚鹬的出现。

  小青脚鹬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的全球濒危物种,属于小型涉禽,分布区域狭窄,全球数量稀少。小青脚鹬一般繁殖于东北亚的萨哈林岛等地,迁徙时会经过我国一些东部沿海省份,文昌的会文湿地是海南唯一监测到小青脚鹬的分布点。其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稀疏的落叶松林中的沼泽、水塘和湿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边沙滩、开阔而平坦的泥地、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小青脚鹬性情胆小而机警,稍有惊动即刻起飞,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繁殖于俄罗斯东部,越冬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11月5日拍摄到的小青脚鹬。吕诗阳/摄

  文昌会文湿地被小青脚鹬选为“经停站”,在于其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文昌会文湿地位于海南岛东北海岸,指文昌市从八门湾到冯家湾一带的滨海湿地,其长度约15公里,宽度1~4公里,面积约45平方公里。会文湿地囊括了我国“近海和海岸湿地”中的大部分类型,属于复合型热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同时拥有这些要素的滨海湿地并不多,会文湿地因此被称为“教科书式的热带海岸”,曾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评为中国“2016年十块最值得关注滨海湿地”之一。

2019年拍摄到5只小青脚鹬。吕诗阳/摄

  “会文湿地作为海南东海岸越冬水鸟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地方,调查记录到的水鸟种类约占海南水鸟种类的50%。”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的项目主任袁浪兴在今年年初的海南越冬水鸟调查中介绍道,近年来陆续观察到包括小青脚鹬、大滨鹬、大杓鹬、长嘴鹬等稀有濒危鸟类。此外,在新海南客户端今年推出的《秘境寻踪》第二季第七集中,镜头也聚焦了会文红树林保护片区丰富的鸟类资源。此次小青脚鹬的监测,说明了会文湿地逐渐成为众多水鸟的理想越冬地,也从侧面反映海南湿地保护工作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体现海南生态环境的不断盖上和生物多样性的日益丰富。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