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船打捞垃圾可换米油 昌江昌化渔港禁塑有妙招
2021年12月30日 14:54 来源:南海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2月30日消息(记者 谭琦)12月29日凌晨6时,钟强彬驾驶的“琼昌渔30010”渔船靠岸昌化渔港,同渔获一起带上岸的还有6.9公斤的垃圾。今年2月9日,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启动“渔船打捞垃圾”海南试点工作,昌江昌化渔港是示范渔港之一。从最开始的1艘到现在的33艘渔船,越来越多的渔民成为海洋的“清道夫”,加入“无塑海洋”行动助推海南“禁塑”工作开展。

渔民正在清理缠绕在渔网上的垃圾。记者李昊 实习生 朱勃羽/摄

  29日上午9点,钟强彬捕获的渔获已经销售一空,“琼昌渔30010”渔船上的渔民还在整理缠绕在渔网上的垃圾。“每次都要耗时1~2个小时清理这些垃圾,然后送到岸上的环卫工人进行分类处理。”钟强彬从2001年开始出海打鱼,身为靠海吃海的渔民,他深刻体会到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艘渔船清理出6.9公斤的垃圾。记者 李昊 实习生 朱勃羽 摄

  钟强彬清理出6.9公斤的垃圾送上岸后,昌化渔港环卫工人罗英兰“接力”垃圾的处理。“我们要把打捞上来的垃圾分类进行登记。”罗英兰拿着一张表格,里面列有废弃渔网、浮标、塑料瓶、塑料餐盒等32类不同的垃圾,其中过半是塑料垃圾。罗英兰用画“正”字的方式,记录每一艘渔船“收获”的垃圾类型。“最多的是塑料碎片垃圾。”在罗英兰手中的表格记录上,一份6.785公斤的垃圾里,有45件塑料碎片垃圾、6个塑料瓶和5张废弃渔网、3个一次性不可降解的餐盒。

渔民将海上的垃圾清理送上岸。记者 李昊 实习生 朱勃羽 摄

  每艘船累计打捞的垃圾还能“变废为宝”,罗英兰表格中的数据可以转换为积分,渔民定期可以换取大米、食用油等不同的生活用品。“昌化渔港的试点通过渔民,在打鱼的过程中将渔网中的塑料垃圾带回港口处理,并转换为积分兑换生活物品,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渔船打捞垃圾”海南试点负责人、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海生态环境研究所博士吕淑果介绍,该试点启动时,仅有1艘渔船参与,通过试点不断的宣传激励和渔民之间相互带动,目前已经有33艘渔船加入“无塑海洋”行动中,出海作业也会将捞上来的垃圾带回岸上。

渔民正在清理缠绕在渔网上的垃圾。记者 李昊 实习生 朱勃羽 摄

  “下一步,我们希望将昌化渔港的模式推广到海南的各大渔港,推动形成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海洋垃圾治理模式。”吕淑果还计划将收上岸的可回收塑料制品进行回收再利用,打造成衣服、鞋子等“塑料足迹”产品,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激励渔民持续参与“无塑海洋”行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助力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将打捞上来的垃圾分类进行登记。记者 李昊 实习生 朱勃羽 摄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