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撂荒地还有多少未复耕?如何解决?
2022年01月04日 08:41 来源:南海网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让社会关注到耕地的重要性。恢复撂荒地生产,既能促进农业发展,又能实现农民增收。根据《海南省恢复撂荒地生产实施方案》,2018年1月份,海口提出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1.6万亩撂荒地恢复生产任务。如今,3年时间早已结束,海口撂荒地现状如何?日前,记者分别对海口四个区的撂荒地复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

  记者发现,各区目前都在尝试通过成立村集体企业或引入专业农业公司,以流转利用方式盘活撂荒地资源,从而带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但同时,各区也仍有面积不等的耕地未复耕,仍处于撂荒状态。海口全市未复耕撂荒地面积具体数据有多少亩?什么原因导致撂荒?将如何解决?对此,截止至记者发稿前,作为主管部门,海口市农业农村局均未给予回应。

秀英区文塘振兴产业园区。

  现状:

  海口四区均有未复耕撂荒地 曾经远近闻名的“粮仓”也出现撂荒

  日前,为加快推进海口撂荒地复耕工作,海口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大炎到秀英区督导撂荒地复耕工作,并实地到长流镇美李村对撂荒地块现状进行调研。美李村撂荒地共有176.86亩,这些土地都已经承包到户。

  记者从秀英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秀英区撂荒地面积约有5882.32亩,这些撂荒地分布较散,多为一两亩或者几亩的小面积农用地。

  琼山区农业产业面积较广,但有关耕地撂荒的具体面积数据和复耕面积数据并不详。近日,记者来到琼山区具有代表性的红旗镇墨桥村走访调查。

  据了解,墨桥村一共有1119户、30个村民小组,是红旗镇人口最多的行政村。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墨桥村就是海口地区远近闻名的“粮仓”。村里虽然有龙惠水库、龙坡水库,灌溉设施完备,土地肥沃,但2019年以前,墨桥村同样出现一大片撂荒地。

  2016年,黎积书当选村支书后,当时看着一大片的撂荒地十分痛心。2019年底,墨桥村召开了一次村民会议,重点讨论如何依托村庄自身优势,发展水稻种植产业,让“空壳村”充实起来。黎积书介绍,墨桥村耕地共有8000亩,目前仅有几百亩还没有人复耕,处于撂荒状态。

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少部分未复耕撂荒地。孙春丽 摄

  美兰区灵山镇四个行政村内约1500亩耕地,由于过去水利灌溉设施缺少管理导致农业种植难度大,加上村子紧靠海口市区,农业种植收入低于其他行业,村民种植意愿低,导致耕地长期处于撂荒状态。

  “美兰区虽在撂荒地复耕工作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总体任务还有近70%的量未完成,不能就此松懈。”美兰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龙华区新坡镇是该区农业产业大镇且耕地面积较多。日前,记者在新坡镇新村看到,数十名村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种植收益更好的辣椒,希望土地持续得到耕种,不再被撂荒。

  “我们区的撂荒地是四个区里最少的,而且大部分撂荒地并不适合耕种,目前撂荒地复耕做得比较好的是新坡镇。”龙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原因:

  缺少青壮劳动力、撂荒地耕种基础条件差、经济效益低等所致

  记者了解到,海口市各区撂荒地未复耕的原因大致相同。区农业农村局对撂荒地产生的原因,分析四个主要方面。

  首先,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较差。所处位置水利条件和基础设施不佳导致生产成本高、管理难度大,一般的自然灾害都难以抵御。再加上种植结构单一,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的粮食种植为主,经济效益低下,这都是造成农田撂荒、弃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其次,劳动力年龄偏大主动撂荒。务农劳动力是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的农民,有些老人甚至丧失了劳动能力,因此这些农户的土地撂荒比例比较大。

  外出务工、创业导致撂荒。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农民对生活条件需求的提高,这些适龄劳动力的大部分都选择进城务工,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进行创业,这使得农村中的务农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留守家中的几乎都是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儿童,因此,即使适龄劳动力的比例很大,但是务农的劳动力却很少,这也造成了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的后果。

  此外,部分土地存在咸化造成撂荒。美兰区灵山、演丰镇部分农田由于海水倒灌造成农田咸化,无法进行耕种。

  行动:

  政府补贴+村集体企业或专业化公司流转撂荒地 秀英区138亩变为产业园年创收24万元

  为让撂荒地“复活”,促进土地合理和充分利用,各区已开展复耕行动。

  秀英区文塘村罗猛岭的文塘乡村振兴产业园,曾是两处相邻的撂荒地,总面积有138亩,由于历史原因这两处撂荒地上只是种植了低产值的小叶桉树,一直无人打理。

  2019年底,文塘村获得秀英区政府130万元的经费,将撂荒地复耕打造产业园。

  2020年5月,文塘乡村振兴产业园正式开园,村里挑选有责任心的村民担任园区管理员和技术员,村里先后组织“两委”村干部和产业园工作人员到儋州、澄迈和琼海等地取经,学技术学经验。同时,投入基础设施建设52万余元。

文塘振兴产业园的地瓜种植区。

  村干部黄飞介绍,园区的种植经营,都是请本村村民参与其中,比如种植、日常施肥和管理。“从园区开园至今,已经为本村超过50位村民提供了务工机会,实现就近就业,至今已经发放33万元的务工工资。”

  “初期我们村民下地清理残留的树根来备地,平时有活都叫村民来干,现在在园区工作月工资是2800元,收入不仅固定,还比以前高了。”村民吴毓炯说。

  黄飞介绍,2020年园区已经获得收益,年创收24万元。随着产业园产值的逐步增加,未来园区计划补种70亩油茶树,再套种20亩百香果,以及新种50亩三角宁地瓜,打造品牌产品。同时,为建设成为集农业、文化、旅游、休闲度假、餐饮为一体的产业链持续打好基础。

  “我们鼓励村民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或者引入专业的农业公司,把村里各家各户撂荒的土地整合起来开发利用,发挥出土地应有的价值。”新坡镇农业部门负责人说。

  新村村支书蒙美意介绍,2019年村集体成立海南新旺农业有限公司,以公司名义将村民各家撂荒的土地整合起来,这些土地主要集中在距离村子两公里外,一共流转土地126亩。

  与新村类似,新坡镇雄丰村也成立了村集体企业,将村民撂荒的100多亩地进行复耕,种植地瓜、辣椒、冬瓜等作物。村民吴祖师感慨,现在一年比过去增加3000元左右的收入,虽然不太高,但总比地荒废没人管都长野草要好一些。

  据了解,美兰区通过“政府+企业”合作模式,由企业主导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设施维护运营和品牌化营销的全链条打造,政府给予资金补助,着力培育农业示范区,推动撂荒地恢复生产工作的同时,建设高标准农田,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灵山镇引入海南富力热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江东田园项目,成为社会关注的亮点。

  “根据流转协议,农业公司每年按照1200元/亩的价格租用村民土地,每三年租用价格还会提高10%。原先这边没地种,我每天要跑到市里打工,现在农业公司给我安排了种植水稻的工作,离家近很方便,收入也不错。”村民王和勇是江东田园项目的一名种植员工,他一天工作8小时,每天工钱为150元。平时主要负责水稻的插秧、施肥以及后期的养护,现在他有更多时间照顾一家老小。

  此外,三江镇在茄苪投入200万元修建基础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和管护排洪排灌,同时引入万春谷有限公司,共同盘活了茄苪村皇兰洋的撂荒地近400亩,现已种上了水稻和玉米等经济作物。

  琼山区墨桥村和海南昇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5500亩生态优质水稻订单。由公司免费给村民发放种子,并负责统一回收成熟的水稻,以“企业+合作社+村民”的合作方式布局水稻种植产业。

  “现在亩产增加到了1300斤左右,公司再以1元/斤收购,除去成本,农民一亩可以收入700元左右,海南一年有两稻,村民一般有10多亩地,一年大概能有14000元以上的收入。”墨桥村党支部黎积书说。

  对于撂荒未复耕的几百亩土地,黎积书表示,村里计划成立一个集体公司,让农民的土地流转以后,教农民技术,提高机械化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问题:

  村集体企业长远发展遇到难题 公司投入过大收益困难致亏损

  记者走访了解到,虽然撂荒地复耕给村民增加了一些收入,但不论是村集体企业独立经营,或是投资力度较大的农业公司经营,目前情况均不太乐观,甚至部分出现经营亏损情况,不利于长远发展解决撂荒地问题。

  新坡镇新村村支书蒙美意介绍,村集体企业每年按标准付给村民租金,如果公司经营有盈利,一些村民还能额外获得盈利分红。今年1月份起,村集体企业将流转来的土地种植上地瓜,半年时间便获得收益。但实际上,受生长周期短、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销售地瓜所得的收益并不多。目前村民还没有拿到分红,2021年多半年时间的村集体经营并不乐观。

  为了改善这种困难情况,一些村集体做出了改变。据介绍,村集体企业成立后给村“两委”班子带来的工作量明显增长,加上在整合利用耕地资源方面缺乏专业化的技术和水平,阻碍了村集体企业的发展。但是,看到已经被调动起积极性的村民和已经复耕的土地,一些村集体选择引入专业化农业公司对整合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提高村民收益。

  “我们公司向村集体拿地,全权负责土地种植和经营,村民地租比之前有了明显增长,国家现在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我们希望和村集体、村民一起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起来。”新村新引入的农业公司基地负责人陈先生说。

  此外,美兰区江东田园项目由于企业遇到灌溉沟和排沟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功能不完整的困难,并出现运营亏损情况。

  “因土地成本、设施投入成本以及人工费用较高,目前经营暂时处于亏损状态。不过从市场销售和市场接受度来看,情况还是很不错的,我们的大米能卖到28元一斤。”江东田园负责人王甲启表示,之后将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种植模式和经营模式,以增加种植作物品种、开展采摘项目、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等方式解决亏损问题,提高收益。

江东田园项目村民在耕种。

  思考:

  如何进一步解决撂荒地复耕难题?

  针对各区撂荒地复耕问题,海口各区虽均已制定相关措施,但如何彻底解决撂荒地复耕难题,确保复耕模式持久运营,仍需要各方努力思考。

  美兰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针对劳动力缺失所导致的主动撂荒问题,在无法有效激发此类土地使用权所有人回归土地意愿的情况下,将把土地转接给第三方农业企业进行管理和使用;而针对土地收益较低而撂荒的被动撂荒问题,将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土地使用权所有人的倾斜力度,激发起他们土地耕种的意愿,最终实现土地复耕。

  此外,美兰区还将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投入力度。针对撂荒土地生产条件差,生产成本高,基础设施滞后的制约因素影响产生的问题,将加大力度做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等,逐步解决撂荒土地基础设施滞后的困扰与约束。对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等农资实行补贴,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经营者有利可图,有险可保,确保提高农业市场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生产积极性。

  对于撂荒地如何充分利用,开展复耕生产工作的问题,秀英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会采取多方面举措进行处置。对适合复耕但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地块,制定针对性的复耕工作方案,动员种植户复耕;针对每块撂荒地的实际情况做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后管护机制,保证农业生产遇旱能灌、遇涝能排,改善生产条件;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因地制宜,调整撂荒地种植结构,提供技术支撑,尽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以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情况。同时,鼓励各地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方式连片复耕、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龙华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村民将撂荒地交给村集体复耕从而获得收益,给多方带来了收益,虽然目前收益很小,但是毕竟是走出了重要一步,今后政府部门会继续研究如何让村集体企业发展壮大,确保耕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为村民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党朝峰 王康景 孙春丽 李文韬 文/图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