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南日报客户端丨记者林书喜 特约记者李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受东坡遗风影响的儋州,多数镇墟都有不同的年俗。特别是作为古儋州州城所在地,具有一千三百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和镇,有不少独特而有趣的年俗。比如,大年三十晚“上香”时要先等三眼炮响过后,群众才能燃放鞭炮;外嫁女大年初一要回娘家给祖先敬香烧纸钱(元宝),初二回娘家拜年时要做“猪肚皮粑”,正月十五舞龙闹元宵等。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有的年俗已不存在。
在海南,走亲访友拜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年俗活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儋州一些镇形成了固定的拜年日,比如大年初二是中和镇,初七是新州镇,正月十六是白马镇等。
今年春节,海南遭遇低温阴雨天气,2月2日大年初二那天下着毛毛细雨。而在中和镇墟,人头攒动,从各镇各村过来拜年的人挤满了街头巷尾,热闹非凡。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亲友。家在中和镇墟东坡路五片的符天亮和家人早早就起来杀鸡洗菜。“一会亲友要过来拜年,要提前备好菜。”他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今天他备了几桌的菜,除了出嫁的姐姐和比较亲近的亲戚外,一些要好的朋友也会过来。除了今天,初三到初五,一般还会有朋友来拜年。
在符天亮家正堂的供桌上,摆放着一个六七十厘米宽、六七厘米厚的甜馍。“这是用红糖和糥米做的,我们也叫糖糕,很好吃。” 符天亮说,糖糕一般会在大年三十做好,晚上上香时摆放在供桌,供奉祖先,祝愿新的一年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初二亲友来拜年时,可以一起分享糖糕。
据了解,不少人趁着拜年之机,还会到镇上的宁济庙和关帝庙敬香许愿,祈福家人健康平安,事事顺心。“在中和,已出嫁的女儿在大年初一上午要回娘家给祖先敬香烧纸钱(元宝),表达敬奉祖先、不忘根本的意思。如果是嫁到外县或岛外,路程太远不方便回来,那是没办法,嫁在附近的都会回来。”符天亮说,初一回娘家,一般不吃饭,只是喝喝茶,聊聊天就回去了,第二天即大年初二才拖家带口回娘家进行正式拜年。
据儋州市原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造介绍,以前,中和镇在除夕夜“上香”“迎神”时,跟周边的乡镇不一样,更为讲究。各村各户必须等到中和老城区的“三眼炮”(三根枪管呈品字型连在一起的铳炮)鸣响后,才能“上香”、燃放鞭炮、敲锣打鼓,迎接新年到来。因为中和镇原为官府军人驻扎地,旧时没有钟表,过年时由官府鸣响“三眼炮”示意年到,老百姓才齐鸣鞭炮庆祝。但改革开放后,随着钟表、电视等现代产品进入百姓生活,这个传统不再保留,一过晚上11点半,家家户户开始开门放鞭炮,寓意“开门红”。
“以前呢,外嫁女回娘家拜年时有一样食品不可少,那就是‘猪肚皮粑’(因样子像猪肚皮而得名),这种粑的制作比较简单,在粑里面放芝麻糖等馅料,然后卷粘起来,寓意两边的亲家永远‘粘’在一起,成为一家人。”谢有造说。
据说这个传统新州镇也有,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不做这种粑了,回娘家拜年时买柑橘、糖果、饮料、糕点等礼品,寓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除了这些年俗,中和镇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舞龙闹元宵、吃汤圆、迎关帝公、烧梅根等。一般每个片都会绑扎一条龙,因此,有时会有二三十条龙同时巡街,场面十分壮观。舞龙闹元宵丰富了当地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传承了民间文化艺术,营造了浓浓的年味和传统文化氛围。不过近两年受疫情影响,舞龙闹元宵活动被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