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脑小血管病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本报2月9日讯(记者赵汶)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很多老人都会遇到心脏供血不足、脑溢血等困扰,而脑小血管疾病是脑部疾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如果发病后不及时抢救,就有可能危及生命。如何预防脑小血管病?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学科主任游咏教授提出相关建议。
游咏介绍,脑小血管病(CSVD)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是临床卒中5至6倍,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不断升高。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人群中90%存在脑小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中有30%存在脑小血管病。除此之外,脑小血管病还是血管性抑郁发生的重要原因。
“脑小血管病发病初期感觉不到。”游咏解释,但会有以下症状: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忘记要干什么;步态异常,走路摇晃、经常会绊倒等;吞咽困难,吃饭喝水时会呛到;大小便不能控制。出现其中一个症状时,应提高警惕,及时就诊。
游咏介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部分都会合并有脑小血管病。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和肥胖人群也是脑小血管病易发群体。
“脑小血管病和大血管病不同,发病症状比较隐性,往往容易被忽略。”游咏表示,通过头颅磁共振的检查,可以更加明确地诊断出脑小血管病。
如何预防脑小血管病的发生?游咏建议,控制危险因素,特别是对高血压的控制。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保证充分的、规律的睡眠,适当开展体育运动。
游咏建议,在饮食方面,可多吃富含维生素类的食物,因为这类食物对于预防脑小血管病和防止病情进展都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