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南日报客户端丨记者王迎春
海水环绕的滩涂上,不时有白鹭飞起又落下,一株株间隔一米的苗木在风中摇曳。2月25日下午,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文墩村的一片红树林湿地上,工人们一边栽种下角果木树苗,一边清理着缠绕红树林的绿藻。
作为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片曾经布满虾塘鱼塘的湿地,如今成为绿意盎然的陵水红树林湿地保护区,都要得益于退塘还林还湿工作的实施。
为综合治理海洋环境污染问题,陵水从2016年起,加大财政投入,在新村潟湖、黎安潟湖进行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
为从源头上根治养殖污染源,有效治理红树林湿地污染难题,陵水县在新村、黎安两潟湖周边共清退养殖塘7788亩。并按照“宜林则林、宜湿则湿”的原则,在原有红树林生长区域规划种植本地原生树种,保留原有滩涂进行生态环境提质改造。两个潟湖现有红树林树种18种,占全国红树林树种量50%。
2月25日,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文墩村的一片红树林湿地上,工人们栽种下育好的角果木树苗。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摄
据了解,截至目前,陵水共完成生态修复6969亩,共计种植红树林4400余亩,2022年计划生态修复1000亩,种植红树林600余亩。“我们将全力以赴推进2022年新村港、黎安港、桐栖港还湿还林项目建设任务,用实际行动助力‘六水共治’。”海南永昇市政集团公司负责人陈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