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频—正文 分享
香港心理康复专家为精神康复者“私人定制”岗位
2022年04月11日 10: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说】近日,在位于四川成都青羊区残联的“希望之光会所”内,近40位工作人员正忙碌着。他们有的在剪辑视频、有的在写作公众号推文、有的在厨房制作午餐……很难想象这是一家精神疾病康复机构,其内的会员都是精神疾病早期或是处于恢复期的康复者。

  【解说】在该会所,每周一至周五,精神康复者以会员的身份自愿参与会所工作,可选择在不同部门担当职务,通过共同工作和社交活动进行精神康复。这种精神康复的方式也被称为“会所模式”。50多岁的邱凤贤来自香港,是这家会所的康复顾问,每周她都会到会所进行康复服务的指导。

  【同期】成都“希望之光会所”顾问邱凤贤

  “会所模式”是在1998年的时候,我引进到香港的,当时我是在(香港)玛丽医院工作。在2004年的时候,我们在香港举办了亚洲会所会议,当时就邀请了内地很多的专家过来。然后我们最后就在长沙建立了(内地)第一家“心翼会所”,是在2007年的时候他们开办的。发展到现在,在内地达到国际水平的会所有四家。这四家里面,基本上我都有参与在当中。

  【解说】2012年,邱凤贤辞去医院工作,以访问专家的身份到成都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展合作。同年,在她的指导下,四川首家精神疾病康复会所——“希望之光会所”创立。2014年,邱凤贤被聘为华西医院社区康复专业特聘顾问。

  【同期】成都“希望之光会所”顾问邱凤贤

  到2012年的时候,我的心就觉得在香港的康复服务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了,有其他人可以继续发展。但是(我)发现在内地的精神康复服务还是在起步的阶段,我就很想把这个康复服务带到(内地),发展得更好,所以我就离开了香港,然后来到成都。

  【解说】令邱凤贤没想到的是,刚到成都开展工作时,她就吃到了“闭门羹”。

  【同期】成都“希望之光会所”顾问邱凤贤

  刚来的时候,基本上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康复的概念,觉得有(精神)疾病了,待在家里就好了,还想什么。记得我刚来的时候,有一些家长连给(让)孩子们切辣椒,都觉得这些工作他们不能做。家属的那个概念就是,只要保护他们就好了。但是这么多年,当我们做很多家属的教育,很多家长都改变了,他们愿意让他们的孩子去工作,甚至愿意(让)他们开放自己,去接受采访,去把自己的疾病跟其他人分享,希望更多社会人士了解这个疾病,帮助更多的人可以好好地康复,这个也是我最深刻的。

  【解说】截至目前,“希望之光会所”共有在册会员248人,日出勤人员接近40人,已帮助130多位会员在社会上获得了有薪工作。虽然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但这里的会员对于未来充满希望。

  【同期】成都“希望之光”会所会员段干澈(化名)

  我选择就业教育部,是因为这里的工作对就业更有帮助。就让我学习了一些技能,文字排版这些技能,对于以后在电脑上操作,建文档之类的都更有帮助。

  【同期】成都“希望之光会所”会员晓柳(化名)

  在餐饮部我学会了切菜、炒菜、拌菜,都还可以。如果我以后康复了的话,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合格的“朋辈导师”。“朋辈”的意思就是说帮助跟我有相似经历的人,帮他们摆脱痛苦。

  【解说】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施行,填补了内地精神卫生领域的法律空白。来四川推广社区精神康复服务这十年,邱凤贤直言自己遇上了“黄金时代”。

  【同期】成都“希望之光会所”顾问邱凤贤

  以前可能我在香港工作,现在我来到成都,我就更近一点,更近距离了,就是更近距离了解内地的(精神)康复是怎么样。过去这十年,康复服务发展得非常快。可以说我很有幸可以参与这过去十年,精神康复在内地的发展,可以参与在当中。所以我觉得,可以在当中尽一份力量,是我的福分。

  陈选斌成都报道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