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宝贵的“信用财富”
2022年06月15日 10:26 来源:海南日报

  ■ 魏燕

  因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企业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信用有瑕疵,企业融资处处碰壁;信用卡屡次逾期还款,购房时申请个人贷款遭拒……6月14日是我国第15个“信用记录关爱日”,媒体曝光了一批企业、个人失信典型案例,引起各界对社会诚信建设的关注和讨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良好的信用记录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还可以转化为一笔珍贵的“信用财富”,成为企业或个人贷款、融资、求职、租房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依据。同样,失信记录也会在多个领域影响个人生活。国家出台了55项对失信被执行人的联合惩戒措施,在行业准入、商业行为、个人求职以及出行、出境等多个方面进行限制,失信者不仅会在申请贷款时被拒绝,与人交往时被提防,还会影响出行交通等日常生活。如被限制高消费;限制炒股、买房、出境;不得在全国范围内担任任何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在工作、生活中处处碰壁、寸步难行。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诚信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地方、行业领域的社会信用建设还存在着不足,企业和个人信用观念薄弱、信用意识不强,合同违约、偷税漏税、卷款跑路等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新增失信被执行人134.12万人次。失信行为大量存在,给他人和社会带来财产损失,也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是群众生活的痛点,也是社会治理的难点。

  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交往活动在陌生人之间进行,这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一个诚实守信、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尤其是海南当前正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自由贸易港,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让海南自由贸易港成为信用水平最高、评价口碑最好、企业争相涌入的投资热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途径。

  推进社会诚信建设,一方面,应加强信用常识的宣传,提升全社会信用意识水平,引导社会公众主动关心个人信用记录,形成良好的信用消费习惯,让信用意识深入每个人的心中。另一方面,要靠制度夯实信用基础,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信用记录,强化信用约束,健全信用基础设施、创新信用监管、推动信用应用场景向其他领域延伸扩展等,真正实现“守信获益,失信受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使诚实守信成为市场运行的价值导向和各类主体的自觉追求,营造人人不敢失信、人人不能失信的社会氛围。

  诚信之花,根植于深厚的社会土壤;诚信建设,需要依靠全社会的群策群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在全社会倡导和培养诚实守信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扎实推进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国民经济体系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合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