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打好治理组合拳 绘就乡村新画卷
2022年06月22日 10:08 来源:海口日报

6月21日,俯瞰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卜创村,马路两侧整齐排列着五颜六色的轮胎,让整条路都充满了文艺气息。 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5月9日,海口市苍东村村民正在打理自家的小花园。村规民约让村民生活、村干部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也让乡村面貌发生了极大改变。 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在美兰区演丰镇芳园村,环卫工人向记者展示垃圾分类积分可换取的奖品。 本报记者 陈长宇 摄

6月21日,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卜创村的菠萝蜜树上挂满了菠萝蜜。 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6月21日,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卜创村村民正围坐在大榕树下纳凉。该村经过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村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乡村治,社会安,国家稳。乡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以来,海口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探索农村治理新路径,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城乡社区规范化建设等,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组合拳”,让乡村处处焕发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陈歆卓

  环境整治齐参与 村庄环境大变样

  盛夏时节,走进龙华区遵谭镇卜创村,一幅美丽宜人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这里道路宽敞整洁、民居干净敞亮、处处鸟语花香。

  人们很难想象,曾经这里远不像现在这样整洁美丽。“以前村里的路都很窄,道路两旁泥土裸露,下雨天路面上满是泥水。出门不仅容易打湿鞋袜,还容易摔倒。”村民林春燕回忆道。

  了解到村民的意愿后,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及村“两委”因地制宜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通过责任到人、划片包干的方式动员各方力量,对全村的道路进行路面硬化、加宽,修上挡土墙,并在墙沿铺上平砖,便于人们坐下休息。同时,发动村民清理卫生死角、整理院前屋后,还申请了一套健身器材,方便村民休闲娱乐。

  “人居环境整治让村子焕然一新,生活在这里感觉越来越幸福。”林春燕说,村子整洁漂亮了,村民的卫生和文明意识也提高了,很少会有人在房前屋后堆置杂物、散养家禽。

  常态化保持“高颜值”村居环境,需要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琼山区三门坡镇创新设立的“三三制”“巷长制”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让村庄更加洁净美丽。

  “三三制”即每季度评选出三个好的村(居)、通报三个差的村(居),每个村(居)自选评比三个好的自然村、三个差的自然村,每个自然村评选出三户文明卫生户,授予红旗表彰,评选后三名农户,给予黄旗通报。“巷长制”即每个自然村每一条巷子设立一名巷长,负责管理巷子两侧的农户人居环境卫生。

  “以前,一些村民对环境卫生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三门坡镇常务副镇长谢昌武介绍,“三三制”“巷长制”实施后,有效调动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大家纷纷自觉参与环境卫生整治。

  “现在村里道路干净了,两侧的杂草杂物也不见了,村子和以前比起来更加漂亮了。”三门坡镇龙鳞村村民符传云说,“整洁的村居环境要靠大家共同维护,今后我们也要努力让村子越来越美丽。”

  移风易俗入民心 培育乡风文明花

  “今天有废纸箱需要回收吗?您再积100分就可以换一桶食用油了。”在美兰区演丰镇芳园村,村民可以将废品交给环卫工人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大米、面粉、食用油、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这是当地创新使用的“积分制”,即回收废品可获得奖励。一公斤纸箱可积100分、一公斤废铁可积200分,500分可兑换一袋洗衣粉……芳园村的村民名下都有着“绿色账户”,大家对积分标准及可兑换的奖励了然于胸。

  “平时经常在网上购物,积攒了不少快递盒。现在这些快递盒不仅可以让环卫工人上门收运,还能兑换到实用的生活用品,方便又实在。”村民吴琼萍笑道,作为“积分制”的受益者,她已经兑换了不少粮油米面和各类生活用品。

  提高村民垃圾分类意识,需多管齐下。芳园村在实行“积分制”的同时,还让垃圾分类回收员每天定时驾驶电动车到村民家门口,指引村民准确分类垃圾并投入车上对应的垃圾桶中,将垃圾分类工作严格落到实处。“现在我们都习惯在家就把垃圾分好类,听到铃声就出去投放。”村民李茜说。

  在废品回收“积分制”和“垃圾摇铃”收运等创新举措的推动下,目前演丰镇已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全覆盖,有效从源头实现了垃圾减量及资源化利用、分类处理,增强村民生态文明意识,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在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村规民约是弘扬文明乡风的“关键一招”。

  “严禁吸毒贩毒涉毒,严禁赌博、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在施茶村委会美社村休闲广场旁,一块醒目的石头上清楚地镌刻着村规民约。如今,村规民约不仅“约”出了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而且也“约”出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

  走在施茶村的乡道上,两旁墙壁上倡导文明新风的墙绘不断映入眼帘,错落有致的民居门口挂着“星级文明户”“绿色家庭”“最美婆媳”等荣誉牌,让人切身感受到浸润村庄的文明风尚;各家各户庭院里,不论主人在家与否,院门大多敞开,或是随意虚掩,任凭游客参观……在施茶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村规民约带来的可喜变化。

  王建平身为施茶村人民专职调解员,对这里的文明风气感触颇深:“村里不管谁家有事,村民都会互相帮忙,邻里互助、热心公益已成为一种风尚。”王建平笑道,“我这个调解员轻松得很,因为村子几乎没有纠纷。”

  传统文化焕新采 激活发展新引擎

  “道贡村,以文名。勤学习,有出路。明事理,辨善恶……”龙华区龙桥镇道贡村的村史馆内,有一面墙印着最新版的道贡村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用三字短句写作而成,共有七条,其中两条为家庭和睦方面的“敦伦理”“秉孝慈”,两条为激励村民专注学习事业方面的“裕学术”“勤职业”,其余的则包括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等内容。

  “村规民约很好地体现了我们村的特色。”道贡村党支部副书记吴挺尊介绍,“重视家庭和睦、重视文化教育,是我们村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

  道贡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村。据记载,清乾隆年间,庠生(清代秀才的学名)吴儒珍英年早逝,遗下孤儿寡母和年迈的双亲,其妻陈氏以柔弱的双肩挑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并供养一双儿子考取庠生。乾隆为她所感动,挥毫手书“三世一肩”,以示表彰。

  “到了现代,我们村依然有着重文重教的浓厚氛围,家家户户都重视孩子的教育。”村民蔡昆芳告诉记者,村里还成立了道贡教育基金会,由村民自愿捐款,为每年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发放教育基金。“每年都有许多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年轻人,其中不少人毕业后会选择回来,帮助家乡发展。”蔡昆芳说。

  在海口,各个村庄以村规民约规范公序、传承良俗、服务自治的同时,市民政部门也不断强化民生保障服务,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市民政局以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城乡社区规范化建设,同时抓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强化基层治理体系,村“两委”班子结构全面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持续发展。

  此外,海口扎实推进城乡社区规范化建设,将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从37项精简至5项,全面规范社区办公场所牌匾悬挂和制度上墙事项,不断加强社区便民服务站管理,切实夯实基层工作基础,促进了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