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南东方市俄贤岭 探秘“小桂林”
2022年09月05日 08:24 来源:海南日报

俄贤岭被誉为“东方小桂林”。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身在娥娘洞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中。本报记者 刘婧姝 摄

俄贤岭上的海南树蜗牛。 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俄贤岭上的植物。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俄贤岭喀斯特地貌。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 本报记者 刘婧姝

  万年,百万年,千万年,亿万年……常常是人们用来描述喀斯特地貌生长形成所用的时间单位。从大自然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我们可以一眼万年,感受到人类历史的纵深和个人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位于海南岛西部的东方市与昌江黎族自治县交界处的俄贤岭,有我国最南部的热带石灰岩集群,有“东方小桂林”之美誉。这里奇峰林立,洞穴变化万千,拥有着约160平方公里的海南最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本次探访的娥娘洞,就藏身于此。这儿不仅有独特的生物种群,更有难寻的石灰岩溶洞资源。

  娥娘洞:洞中有独特的生物种群

  说难寻,是有依据的。此岭共有山峰9座,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6座,其中最高峰的海拔超过1200米。数年前,不少科研人员为了研究需要,组队前往,只为一探洞内奥秘。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的所长卢刚,便是其中之一。

  “溶洞隐藏在山体中,山路崎岖,洞口较小又隐蔽,一般人很难发现。”卢刚曾多次进入洞内,与科研人员一起进行生物调查。“在护林员和当地村民的带领下,仍然在难走的山路中行进了2个多小时,才顺利找到洞口。”

  娥娘洞开发前,洞内还栖息着大量的蝙蝠,当地人称之为蝙蝠洞。记者从当地老一辈的村民口中得知,娥娘洞最初是村民上山打猎避雨时发现的,被发现时洞里的蝙蝠数量极多。

  上世纪60年代,因物资匮乏,为解决家庭温饱,每年4月至5月,村民都会成群结伴,到溶洞里住上3至5天,以猎捕溶洞里的蝙蝠来维持生计。而后至90年代,当地政府得知溶洞里有蝙蝠,便派农业技术员前去考察,发现溶洞里蝙蝠数量惊人,还有大量的粪便,完全可以就地取材,为村里农田和果树提供肥料。

  总之,不论何时,这座生态宝库都以不同形式,滋养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

  对卢刚而言,最吸引他的还是洞中独特的生物种群。洞穴里,除了蝙蝠,还有马陆、弓背螽、蚰蜒和螃蟹……其中,除螃蟹外,其它都是适应了在洞穴生活的洞穴特化物种。在这儿,他们还发现了类似于大洋洲“洞穴发光虫”的独特物种,据观察和推测,它们可能是一种双翅目的昆虫,能吐出带黏液的丝线,等待飞虫自投罗网。

  俄贤岭:喀斯特地形寄生独特贝类

  上山前,听到如此之多娥娘洞的奇闻轶事,记者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于是乎,在护林员的引领下,踏林间清幽木栈道而上,开启了深山雨林的探寻之旅。

  娥娘洞位于俄贤岭九峰中的主峰的半山腰。放眼望去,整个山脉都呈现着典型喀斯特地貌,由二叠系石灰岩构成的山体上,随处可见裸露的岩层,近距离观看,许多不规则孔隙遍布其中,用手细细摩挲,指腹间传来粗糙的质感,似乎是贝类生物的残骸。在记者凝视石灰岩表层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一只不知名的螺缓缓地进入视线。

  “这是石灰岩上寄生的烟管螺,在这里很常见,离开这里却很难找到。”俄贤岭管护站管理员张智华得意地说,在俄贤岭,最为独特的生物就是贝类,这得益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特有的陆生和水生系统。

  夏日炎炎,在密林间穿梭,虫鸣唧唧,溪流如丝如带,缭绕林间,和满目的翠绿相得益彰。

  行至半山腰,一行人早已大汗淋漓。倏地,一阵如夏日空调般的凉风,扑面而来,原来,已经到了溶洞洞口。洞的入口矗立一天然巨石,俨然一美貌女子的侧面,那就是传说中的“娥娘”。

  探访溶洞:洞中有洞 洞洞相通

  石钟乳、石瀑、石笋……洞内最为宝贵的天然资源,也是此行探访的重点。

  究其形成原理,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赵志忠解释:可溶性岩石与地下水和地表水发生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CO2+H2O+CaCO3⇌Ca2++2HCO3-,而且这个化学方程式还是可逆的,往右是岩石溶蚀过程,可形成地表溶蚀地貌和地下溶洞;往左是岩石堆积过程,形成石钟乳、石笋等。

  娥娘洞呈东西走向,曲径通幽,辗转曲折,一眼望不见头。如今,洞内可游览的路线约800米,内设3个石厅,结合“三月三”“娥娘”的民俗和传说故事,溶洞被规划为:娥娘迎宾、九峰秘境和仙境人间三大主题。

  继续在洞内一探究“境”,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中。洞内霓虹灯不停变幻着,石钟乳、石笋、石瀑也被衬得各具其形,千姿百态,耐人寻趣。光影场景让人恍惚,遽然,眼前有黑影一掠而过,伴随着一阵尖锐而短暂的鸣叫声,瞬间已然不见了踪影。

  “是蝙蝠,它们喜欢在阴凉潮湿的地方待着,随着洞内的开发,人流量增多后,洞内的蝙蝠越来越少,它们往更高的溶洞去了。”张智华说。

  一路的行进中,耳旁始终萦绕着水声。原来,在石厅下面,还有流水旋转。细观洞内,洞中有洞,洞洞相通,仿若巨大的迷宫。沿着路标通过狭窄的甬道,眼前豁然开朗,洞内高至数十米,脚下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小池潭,上边修建了玻璃栈道,脚踏之处,像是踩进了七彩瑶池。

  有研究以为,娥娘洞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洞穴曾是地下河通过的古地下河床,其流向为自东向西,在现有洞口处流出地表。由于地壳抬升及构造运动作用,地下水下切,溶洞下面又形成了新的地下河。

  洞内游览约30分钟后,一束光照射进来,打在了众人脸上,耳旁的水声也戛然而止,溶洞的出口便到了。

  俄贤岭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景区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赵志忠认为,俄贤岭喀斯特地貌比北方寒旱地区的喀斯特发育要好,与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的喀斯特地貌相比,发育阶段更早,具有一定的开发与研究价值。

  在2016年,东方俄贤岭景区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经营管理。2022年1月,景区正式开门迎客。

  “建设是在满足旅游需求和环境保护的双重要求下进行的,在结合景观、景点的自然美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东方俄贤岭景区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立峰说。

  目前,溶洞开发的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因此,在即将开发的二期工程里,景区还计划设置小型的溶洞地质科普博物馆,利用展览橱窗,陈列具有代表性的钟乳石样品,配合图文介绍,让游客对喀斯特地貌有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将增加钟乳石展示柜,采用塑石包裹洞壁,在洞壁上预留凹槽,放置钟乳石、石花等自然景观,配合灯光,参考浮雕、岩画等表现形式,旁边辅以简明图画、文字介绍相应自然景观名称以及形成过程,游客通过阅读、观赏,更加直接、全面了解喀斯特地质地貌,从而增强保护意识。”林立峰说。

  《俄贤岭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显示

  俄贤岭是省内现存面积最大

  原生状态保存得最为完整的

  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喀斯特地貌原始热带雨林

  涵盖种子植物767种

  珍稀濒危植物26种

  延伸阅读

  喀斯特地貌上的珍稀植物

  《海南珍稀保护植物图鉴与分布特征研究》的作者、海南大学教授杨小波认为,在海南西南部的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和不同的降雨量,发育有季雨林和热带雨林,较大的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地区为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的过渡区,蕴育出较多的海南特有植物和分布较多的珍稀保护植物,《海南珍稀保护植物图鉴与分布特征研究》收集的111种植物中,桫椤、坝王栎、海南粗榧、青皮、降香檀、蕉木、囊瓣木和多种兰科植物等保护植物都在该地区。(徐晗溪 辑)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