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污水厂“埋”地下 公园“长”出来
2022年09月16日 15:01 来源:海口日报

  秋风乍起,在海口江东大道迈雅河畔一片人工湿地里,美人蕉、睡莲迎风盛开,漂亮别致的亭台楼阁散布一旁,花丛水榭错落有致,很难让人联想到,在这片湿地下约15米深处,日处理能力4.5万吨的江东新区地埋式水质净化中心正在高速运转。另一边,在海口滨江路上,全省最大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海口市滨江西污水处理厂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进入通水“倒计时”关键阶段。

  目前,种满花草树木的海口市丁村水质净化厂地面已经成为附近居民的休闲场所。

  地下是污水厂,地面是湿地公园,这种秉承生态文明理念的设计,让传统的污水处理厂从昔日的生态负资产一跃成为绿色新动能。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这些新型水务基础设施将有效补齐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短板,实现净化污水的同时又能提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推动海口打赢“六水共治”攻坚战。

9月6日,在海口市滨江西污水处理厂项目现场,工人正在安装通风管道。

  污水处理转地下

  与城市发展和谐相处

  9月13日,记者走进滨江西污水厂施工现场,地面上工人正在搭建管理建设用房、有序拆除脚手架等。顺着台阶走进地下,错综复杂的建筑结构里,装修工人已经进场开始装修。还有半年,滨江西污水处理厂将正式完工并通水投用。

  “滨江西污水厂项目建筑面积4.68万平方米,一期工程每天可处理污水7万吨,将有效解决周边20.25万人的生活污水排放问题。”施工单位中交一航局海口市滨江西污水处理厂项目总工王洋告诉记者,污水厂通水后将收集处理高登西路、高登东路、兴丹路、文坛路、凤翔路、椰海大道、滨江西路等片区的污水,处理后的尾水将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准Ⅳ类标准,并通过管道排放作为景观河道补水或用作城市道路、绿化用水等。

  绿色是海口最亮的底色。在江东新区,江东水质净化中心地面的湿地景观与迈雅河湿地融为一体,成为城市一道新风景线。今年1月,江东水质净化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建设规模为4.5万吨/天,近期服务人口为5万人。走进水厂地下“核心区域”,污水处理的各个流程及设施一目了然,在这里可清晰了解污水进来后如何开启“洗白白”的旅程。

9月6日,在海口市滨江西污水处理厂项目现场,工人正在铺设钢筋。

  “目前我们已经处理水量150多万立方米,日均处理水量约6000立方米,大大提升了江东新区的污水集中处理率。”负责江东水质净化中心运维的海南北排博华水务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部长彭军介绍,污水从市政管道进入水厂,经过净化后排放至迈雅河进行生态补水。未来江东水质净化中心将接入江东新区建设的中水回用管道的相关设施,处理后的尾水可用于生态景观补水、绿化用水等用途,最大限度实现尾水资源化利用。

  位于美舍河沿岸的海口市丁村水质净化厂和海口市长堤路水质净化厂,正源源不断地处理周边收集过来的污水,对美舍河的水质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两个污水厂的处理设备全部“埋”在地下,封闭的空间不仅能防止臭气外泄,还能最大限度降低设备运转的噪声。目前,丁村水质净化厂地面已经种上花草树木,建起了科普长廊和娱乐设施,这个环境优美的湿地小公园免费对外开放,成为附近居民的休闲场所。

9月14日,海口市长堤路水质净化厂正在处理从周边收集过来的污水。

  创新技术优流程

  除臭有保障噪声全吸收

  730天,这是王洋在滨江西污水厂坚守奋斗的日子。站在项目入口的观景台处,王洋俯瞰着整个水厂,自2020年9月13日集中开工到如今水厂初具雏形,从一块平地到深入地下17米,再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重回地面,眼看胜利在望,心中百感交集。

  作为海口“六水共治”重要的治污工程,滨江西污水厂自开建以来就备受关注。王洋介绍,滨江西污水厂在废气处理上升级了工艺,由普通的生物除臭系统升级为“生物除臭+活性炭装置”组合工艺,通过具有除臭功能的微生物培养箱、生物滤池除臭装置、活性炭吸附装置、在线监测装置等设施,进一步提高除臭保障能力,提高周围空气质量。在噪声处理方面,滨江西污水处理厂将对所有产生噪声源的地下式建(构)筑物,除采用吸音吊顶和吸音墙等措施外,还会采用隔音门窗,避免影响后期地面的商业开发。

  除臭有保障,噪声全吸收,这是地埋式污水厂的特点。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滨江西污水厂通过采用传统AAO+“HPB强化”创新技术,利用泥膜共生资源循环系统,污水在生化池停留时间从常规的12至14小时缩短为8小时,污水处理占地面积减少30%,让土地建设成本有效降低。

  “滨江西污水厂通过水力、生化工艺流程的优化,实现了污水停留时间短、运行功耗低、碳排放量小等特点。”项目代建单位海口市水务集团永卓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根据测算,滨江西污水厂处理1吨污水的电耗降低20%、药耗降低25%、碳排放降低20%。

  记者在江东水质净化中心、丁村水质净化厂以及长堤路水质净化厂走访中发现,这些地埋式污水厂的污水处理设施24小时作业,设施设备实时在线,可远程控制,并不需要工作人员实时盯守。以江东水质净化中心为例,该厂通过工业电视监视系统对厂区重要设备设施的监视控制,既可以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又可以使管理人员直观、快捷、准确地了解各监控部位的生产情况,及时处理突发事故,避免事故的发生和扩展,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工艺全流程各单元安装的在线水质分析仪表及过程检测仪表,为计算机监控系统对工艺过程设备的控制、管理人员对系统工艺参数的精准调控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江东新区地埋式水质净化中心地面的湿地景观成为了当地的一道新风景线。

  化“邻避”为“邻利”

  有效盘活土地价值

  污水处理厂为何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海口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普通污水处理厂采用地面式建设模式,存在占地面积大、臭气、噪声污染等问题,因邻避效应使周边土地难以开发利用,这对土地资源日渐紧缺的海口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019年11月,商务部等18部门在联合印发的《关于在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其他自贸试验区施行政策的通知》中明确,探索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土地可以按不同功能用途混合利用,允许同一地块或同一建筑兼容多种功能,产业用地实行弹性年期供应,根据产业政策和项目类别可采取先租后让等供地措施。

  政策的出台,为地埋式污水厂的集约复合用地提供了方向。以滨江西污水厂为例,其主体为地下两层结构,负二层为处理构筑物层,负一层为操作维修间,少量辅助建筑物建设在地面。该水厂通过采用“地下污水处理+地上商业开发”的复合建设模式,化“邻避”为“邻利”,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有效盘活了土地价值。

  除了商业开发,在之前的地埋式污水厂建设中,海口将污水处理与湿地景观、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公共服务有机融合,通过地上地下统筹规划,改善周边环境质量。如今,在江东水质净化中心,绿树花径让人流连忘返;在丁村水质净化厂,可闻花香、听鸟语,不远处的美舍河如一条丝带在眼前流淌……

  此外,江东水质净化中心还设立了公众开放日,成为我市环保宣传教育新阵地,为中小学生及市民科普污水化浊为清的奥秘,积极宣传环保理念。截至目前,江东水质净化中心已经接待了百余名市民游客参观。

  水务基础设施是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记者从海口市水务局获悉,截至2021年12月,海口共有11个污水处理厂在正常运行,全市污水处理能力为66万吨/天。根据规划,到2022年底,海口将完成并通水4个污水处理厂,启动1个污水处理厂的前期工作,届时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77.5万吨/天。

  污水处理厂从地上“转战”地下,是海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目前海口已累计有3座地埋式污水厂建成并投用,1座将于今年底通水投用。这4个地埋式污水厂的处理能力将达到13万吨/天,切实有效地解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的迫切需求,为海口绿色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者:龙易强 李欣(见习)/文 康登淋/图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