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保亭—正文 分享
保亭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2023年03月23日 17:46  来源:保亭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保亭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方针,全力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非遗项目,同时开发利用优秀文化遗产融入文化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了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其中保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入选。

  2013年起,保亭先后在保城镇番道村建成黎锦技艺传习馆、什玲镇什磨村建成什玲镇黎族竹木器乐传习所。保亭成立了多个黎锦工艺合作社,共有社员百余人。保亭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设立生产性非遗保护展示基地,其中黎锦展区内含多件精美的黎锦产品,该景区被列为“国家级生产性非遗保护基地”。2018年2月,海南保亭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文化馆二楼正式“落地”,工作站“落地”后开展了多项培训和活动,“整活”了保亭非遗,提升了非遗传承人的业务水平,助力保亭黎锦走入大众视野,提高居民的收入。

  县级黎锦技艺传承人 梅梅 

  “近几年来,保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非遗文化工作进行了保护和传承,我们黎族传统的织锦技艺,也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更多的孩子能喜欢上这门非遗技艺,从而让这项非遗技艺项目更好地传承下去。”

  近年来,保亭重视非遗传承保护,从资金、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入手,设立非遗专项经费、出台扶持政策等方式,加快推进非遗保护人才建设,健全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学习平台。目前,保亭列入非遗的项目有21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3项,县级14项;非遗传习馆1家,传习所2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6名。

  此外,保亭还积极利用线上线下宣传平台,对非遗项目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还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交流活动,在保亭三道中学设立黎族竹木器乐培训基地,培育黎族竹木器乐传承人,保亭还在10所中小学校内开设黎锦技艺实践课,其中保亭中学与保亭民族中学共同成立的“黎族蓝染·非遗艺术工作坊”就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承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

  保亭民族中学黎族蓝染·非遗艺术工作坊指导老师 刘丽江

  “通过开展黎族蓝染非遗艺术进校园,增强师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荣誉感,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传承弘扬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时能深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非遗小传承人。”

  保亭民族中学学生 卓亚婕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收获了不一样的知识,认识到了传承和学习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传承和发扬我们黎族的文化。”

  保亭民族中学学生 吴佳莹

  “在学习黎族蓝染非遗艺术中,我学会了制作蓝染的文创产品,比如服装、包包、围巾、各类装饰用品,希望通过学习传承黎族技艺,能让黎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近年来,保亭认真落实符合实际的“非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依法把非遗保护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非遗工作正常开展,还积极争取国家、省、县非遗保护工作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重大项目的研究、资料整理与实物收集、传承人与传承单位的补贴等,出版了《黎族竹木器乐》《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保亭非遗研究丛书》等书籍,供各学校实践课教学之用;同时联合社会力量,引入国内知名品牌广州红谷皮具有限公司,研发打造“保亭礼物”特色黎锦主题文创系列产品24组、74件,帮助当地传统工艺工坊、合作社和传统黎锦从业者解决创新工艺难题。

  不仅如此,保亭还利用“三月三”、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登山活动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非遗展演和展销等活动,利用现代媒体方式,助推非遗融入大众生活。

  记者:吉薇 曾敏锐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