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
(特色村居看天涯)抱龙村:山村走出机耕队,“孔雀田”飞出燕窝果
2023年03月27日 12:05  来源:中新网海南

航拍抱龙村的“孔雀田”,这里现在种植高产值的燕窝果。骆云飞 摄

抱龙村的燕窝果基地,预计5月迎来一波收果高峰。骆云飞 摄

  中新网海南新闻3月27日电(记者 王晓斌) 天涯区北部山区的抱龙村是三亚市最偏远的村居之一。过去出了名的贫困村早已甩掉“贫困帽”。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抱龙阵容齐全的机耕队、质高价优的燕窝果正成为该村新的标签。

  抱龙村下设8个村小组,整村308户1737人,常住人口以黎族、苗族为主,是具有黎族苗族文化特色的村庄。全村建档立卡户95户399人在2014年全部摘掉“贫困帽”,走上小康之路。

抱龙村机耕队的农机在院内整齐停放。骆云飞 摄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要想有效衔接,需要产业发展来推动。抱龙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林浩介绍,该村林地较多,且不少处于生态红线内,无法像其他村落一样借助土地资源的力量,因此高效农业、庭院种植养殖成为不多的选择。

  抱龙农业机耕队由此而生。2021年10月,抱龙村利用天涯区扶贫项目收益分配资金67万元,成立三亚抱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购买4台“东方红”轮式拖拉机及一台皮卡车。去年3月,天涯区乡村振兴局继续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00万元,在原基础上再购置4台东方红拖拉机、2台履带式拖拉机、9台收割机及2台转运车辆,让机耕队的服务范围超出天涯区的高峰片区,覆盖整个三亚市。

抱龙村机耕队的部分农机。骆云飞 摄

  抱龙村村委会副主任林世荣是三亚抱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记者日前进村探访时,他正组织机耕队司机对各类农机进行保养。伴随“隆隆”的马达声中,林世荣对记者说,3月底4月将是当地备耕时节,提前把机器收拾妥当,以便更好迎接农忙时应接不暇的翻地整地订单。

  林世荣说,抱龙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早前联合三亚市农机驾校开展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班。机耕队二十多名司机,就是从培训班中挑选出的持证村民。经过一年多的运转,队里不少“老司机”的技术得到“挑剔”雇主的认可,“农机手自身也是种地农民,知道收割稻谷不能压不能漏,翻地地面要平、土块要碎得均匀”。

抱龙村机耕队司机对各类农机进行保养。骆云飞 摄

抱龙村村委会副主任林世荣(中)组织机耕队司机对各类农机进行保养。骆云飞 摄

  林世荣介绍,队中的机器以中型号为主,当地农田地块普遍不大且分散,大型设备施展困难,而小型设备普遍马力较低,难以爬上山区梯田,也难在一些沼泽地作业。

  在抱龙村一处被称作“孔雀田”的地方,记者见识到了典型的山区农业地块——由几座山的山谷汇集成一片百余亩的耕作土地。因为耕地来得金贵,这里由原先的百香果,改为种植有水果界“劳斯莱斯”之称的燕窝果。

抱龙村的燕窝果基地,预计5月迎来一波收果高峰。骆云飞 摄

抱龙村的燕窝果基地背山靠河。骆云飞 摄

  基地负责人冯铁涛介绍,为了在海南找到一片合适的基地种植燕窝果,他行遍三亚、乐东、保亭三个市县,考察了不少地方,最终选择抱龙村这片环山临河的“孔雀田”。“孔雀田”不负众望,产出的燕窝果产量高、质量好,成品果出地价每斤不低于40元,5月底将迎来近一个月的盛果期,届时每天可以采摘一万斤。

  “我们的思路就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林浩说,引进的燕窝果种植基地、高端养生菜基地每年为本村村民提供了大量临时岗位,村集体的机耕队及肉鸽养殖项目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抱龙村的乡村振兴有动力,更有活力。(完)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