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
老屋新用
2023年11月06日 12:19 来源:海南日报

三亚市崖州区梅联社区用老屋改建的书屋。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和时光一起老去的,不仅有人,还有老屋。

  青灰色的瓦片,掉漆的红窗棂,长着苔藓的墙角……老屋安详地立于一隅,看日升月落,听万物细语。

  老屋如老酒,时间越久越有味道,但如果不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它们终会迎来颓没于无人之境的一天。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和文旅产业升级,许多老屋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分布在海南的各类老屋很多,它们或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明清建筑,或是见证琼崖革命历史的红色遗址,或是凝结着时代记忆的老厂房、老校舍,或是村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宅。经合理改造后,它们被打造成了旅游景点、革命教育课堂、古色古香的民宿、接待外宾的会客厅等。老屋有了新身份、新用处,其固有价值也得到了最大化体现。

游客在琼中红毛镇“山有·食茶饭稻”民宿外享受休闲时光。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成为革命教育基地

  行走在热闹的海口市解放西路,可看见路的北侧有一片茂盛的竹林。竹林深处,伫立着一座颇具琼北民居特色的宅院。这里便是中共琼崖一大旧址。

  院内有数间老屋,它们都是“岁数”已经过百的老建筑。白墙灰瓦,是这些老屋最显著的外貌特征。老屋旁的椰子树挺拔向上,像一位刚毅勇敢、顶天立地的琼纵战士。

  “这里的老屋有一百多年历史,原为邱氏祖宅,因中共琼崖一大在这里召开,现已成为琼崖革命教育基地。”面对前去参观的市民游客,讲解员林燕霏熟练地说起了老屋的历史。

  邱氏祖宅兴建于1919年,坐北朝南,为二进四合院式布局,有东西厢房。1924年,邱宅主人邱秉衡将宅院提供给琼崖党组织作为革命活动联络点,这里成为琼崖革命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策源地。1926年6月,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海南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如今,昔日的私人宅院变成了供市民游客参观的中共琼崖一大旧址,而竹林里131号的油灯散发的光芒,早已化作照亮琼州大地的一抹霞光。

  位于琼海市潭门镇井堪村的杨善集故居,是一栋海南农村常见的灰色瓦房。四周种着槟榔树、椰子树,杨善集幼年时和继母王氏栽种的两棵龙眼树,如今依旧枝繁叶茂。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故居的涅槃重生,本身就是革命史的一部分。

  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抓捕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他们用火烧了杨善集家的房屋。如今的故居,是当地政府1988年在老屋原址上修建的。故居内展出了60多张历史照片、30多份资料和20多件文物,陈列着杨善集的父亲杨维颐从老屋废墟中捡回的两张小床。如今,杨善集故居已成为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很多中小学生前去参观。

莺歌海盐场的老盐仓成为旅游打卡点。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变身古朴典雅民宿

  随风摇曳的三角梅、碧波荡漾的湖面、古朴雅致的老屋……走进海口市美兰区美帖村,仿佛开启了一幅绝美画卷。

  村子里有一处“进士第及折桂坊”,牌坊的主人名叫冯颙。他于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高中进士,是官方史志记载中唯一的海南籍冯姓进士。皇上御赐修建进士第牌坊。几年前,海南省乡村民宿协会与民宿平台合作,在美帖村选择两栋独立的宅院打造精品民宿。其中,就包括冯家祖宅。

  “我们希望把海南民宿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民宿集群,我们在省内各地进行摸排,找一些有特色的房子加以改造。”省旅游民宿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徐洋说,在走访调查中,他们不经意走进了美帖村,村中的冯家祖宅让人眼前一亮。

  老屋变民宿,应该怎么变?徐洋说,考虑到老屋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修缮改造老屋应该做到“原汁原味”,同时兼顾舒适性。

  冯家祖宅占地面积175平方米,改造前房梁低矮,窗户小且少,屋内采光条件不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目团队从上海请来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担纲设计工作,通过架高房梁、增设玻璃等方式,在屋内多运用白色、原木色等明亮色系,让这座老屋既保留了原有的“骨骼轮廓”,又有简约、明亮等特点。

  如今,经过修缮改造的冯家祖宅窗明几净、古韵悠长,成为人气颇高的网红民宿。每逢节假日,都有不少城里人带着孩子到这里小住、游玩。

  近几年,海南民宿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老屋被改造成民宿的例子还有很多。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原新伟农场片区,有一个叫“山有·食茶饭稻”的民宿。该民宿的客房和休闲娱乐场所是用原农场的招待所、礼堂等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和其他村民办的民宿不同,这个民宿配套十分丰富。民宿客房与餐厅之间有一大片稻田,游客可以体验农事。

  “我们的项目里还有茶园、茶艺工坊,客人可以体验茶叶采摘,学习茶艺,还可以去附近的白沙起义纪念园,了解红色文化。”“山有·食茶饭稻”民宿有关负责人张春丽说。

临高东英镇头洋村开在老屋里的文创院。 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点亮乡村文化火炬

  恰逢周末,定安县定城镇山椒社区的知海书屋又坐满了读书的村民。画报、文学刊物、畅销书籍……小小的书屋里,书架整齐摆放着,各类读物应有尽有。经常共处一屋形成的默契,读书的村民都保持安静,互不打扰。

  刚送来的报纸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书屋创办人孙衍吾用报夹一一将其夹好。“这样大家来读报更方便,也不容易丢失。”他说。

  1980年,刚参加工作的孙衍吾做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将自家老屋改造成书屋。他的愿望很简单,“让村民们都有书读!”43年过去了,书屋从最初仅有8平方米、100多本书,到如今藏有书籍、画报共11万册、占地超过110平方米。更为重要的是,当地一些村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每天都要来书屋里坐坐。

  老屋不仅可以变成书屋,还可以变成乡间的文化馆、博物馆。位于乐东莺歌海盐场内的海盐文化馆,是一处特别的存在。

  “走进海盐文化馆,你不仅可以了解制盐的流程,还可以了解莺歌海盐场的建设发展史,以及一代代人的奋斗故事。”“盐三代”杨美娟是海盐文化馆的讲解员。她的生动讲解,让到访的游客对盐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这座海盐文化馆并非新建筑。它是20世纪60年代建的发电厂厂房,后来闲置了。2019年,盐场将这栋老厂房改造成了海盐文化馆,并在馆内保留了一套老式大型发电机组。如今,陈列于馆中的老盐、发电机组,已成为重要的展品,向人们讲述着盐场的岁月故事。

  其实,莺歌海盐场被盘活的老建筑,不止一栋。这里的党建文旅基地,也是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盐场内废弃的老盐仓,作为富有年代感的打卡点,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游客的自拍照里。

  除了游玩,你还可以在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海盐餐厅里,尝一尝莺歌海老盐的滋味。用存储50年的老盐和柠檬制作的老盐柠檬水,一定能让你的舌尖感受到时间的味道。

三亚市崖州区保平村的老屋。 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承载“会客”新功能

  老屋很老,也很有魅力。穿过岁月长河,如今它们有了新使命。

  今年70多岁的蔡王普君是琼海市博鳌镇留客村人,“海南侨乡第一宅”蔡家大院建造者蔡家森的长孙媳妇。尽管蔡家大多数后人已迁居海外,但村里人还是经常能在蔡家大院看到蔡王普君。

  “百年老宅需要我。”蔡王普君说,老宅的保护和修缮,离不开人,守好祖宅是她的使命。

  蔡家大院是一座青砖彩墙的大宅院,形制规整,精美气派。该宅院由留客村的印尼华侨富商蔡家森,携兄弟蔡家炳、蔡家锦、蔡家鸿建造,占地75亩,从1924年开始筹备,至1934年建成,历时10年。

  如果你仔细观察蔡家大院的建筑构件,会发现它有着中西合璧的风格。青砖大瓦加钢筋水泥,上下大屋的前檐既有中国古钱币、古代宫灯雕塑,又有西式的立体花盆、古罗马人头像雕塑,屋顶既有普遍运用于海南传统民居的屋脊翘头,又大胆运用了西式的由方、圆、弧组合成的图案。

  正因其中西合璧式的建造风格和蕴含的华侨文化底蕴,近年来,蔡家大院多次作为接待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嘉宾的会客厅。这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宅院,已举办过多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能够承担这样的使命,也是属于老宅的一份荣耀。”蔡王普君说。

  同样发挥着外交功能的还有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的莫氏祖宅。这座位于南强村村口的两层建筑,有着明显的南洋风格。悬挂于老宅门口的“南强客厅”牌匾,昭示着它的新身份。

  走进南强客厅,只见厅内的摆设简洁大方又不失庄重。最显眼的位置有一个供台,供台上悬挂着莫氏家规,供台中间摆放着该村村民从马来西亚带回来的第一个钟表,两侧则是村民从新加坡带回来的瓷瓶,供台是用村民从印尼带回来的木头打造的。

  “老宅代表着南强村的历史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南强村老支书莫泽海说,借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举办的东风,南强村成为外事和商务活动的“美丽乡村会客厅”。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也让南强村实现了“南洋风”“田园风”与“国际范”的完美融合。

  “近年来,我们村盘活老宅,打造花海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莫泽海说,依托“美丽乡村会客厅”这块金字招牌,南强村发展得越来越好,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