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麻醉远不止打一针那么简单
2025年04月03日 14:48 来源:海南日报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赛

  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是中国麻醉周。海口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举办“2025中国麻醉周科普宣传活动”,通过科普讲座、义诊咨询、健康宣教等形式,向公众普及麻醉医学知识,传递“舒适化医疗”理念,吸引了众多市民、患者及家属参与。海口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谭义文为大家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消除大家不必要的恐惧与担忧。

  麻醉医学进步如何改写手术安全史?

  据统计,过去50年间,全球手术死亡率下降至十万分之一以下,麻醉安全的贡献率超70%。这一数字背后是麻醉医学的系统化发展:从单一术中麻醉扩展到术前风险评估、术中生命体征调控、术后急性疼痛管理等全流程管理。

  随着无痛诊疗需求增加,麻醉医师的工作范畴早已超越传统手术室。以海口市人民医院为例,除常规手术麻醉外,其团队还承担着无痛胃肠镜、无痛气管镜、分娩镇痛、无痛介入诊疗等领域的麻醉支持。

  都说“外科医师治病,麻醉医师保命”,然而,在多数公众甚至外科同行眼中,麻醉不就是“打一针”吗?谭义文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麻醉在手术中的角色意义,麻醉就像开飞机,麻醉医师就是机长,不仅需要在3万英尺高空保持平稳飞行,还得时刻修正气流颠簸、调控舱内压力、应对紧急情况。

  “不仅要让患者‘无痛’,更要确保生命体征始终在安全航道内。”谭义文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复杂手术增加,这种全程监护模式正在成为现代医疗的标配。

  “最易被忽视的术后苏醒阶段,方显麻醉医学的双向智慧。”谭义文介绍,麻醉医生既要在数小时内让患者的呼吸肌精准复苏,还要将应激反应平稳滑翔至基线水平。就像飞机降落时需要同步调整高度、速度、仰角,麻醉医生正是通过智能输注系统与神经阻滞技术,让患者在苏醒过程中既获得充分的疼痛“安全带”,又避免恶心呕吐的“气流颠簸”。

  “六要六不要”,破解术前术后认知盲区

  “术前需要禁食多久?”“术后镇痛是否安全?”针对患者常见疑问,谭义文表示,要坚持“术前六要六不要”原则。例如,“要如实告知过敏史和用药史,不要隐瞒病情”“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麻醉服务,不要盲目尝试非专业镇痛方法”等。

  手术前的禁水禁食是不容忽视的大事!很多患者不理解为什么麻醉前不能喝水吃东西,有的人甚至认为在术前要吃得饱饱的,才能更好地接受手术。其实对于全麻和某些局部麻醉,患者在手术前应该避免进食。禁水禁食的目的也是为了使患者胃充分排空,预防围手术期发生胃反流、呕吐甚至是发生误吸引起窒息的情况。

  全身麻醉会不会使人变傻,会影响智力?这是很多手术患者担心的问题。

  谭义文解释,流传的全身麻醉后变“傻”是指“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麻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现在的全麻药具有入睡迅速,苏醒迅速,部分药物还具有可逆转可拮抗的特点。麻醉药对大脑的影响是暂时的,现代的医学研究证明,麻醉不会对人的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某些高风险人群,如对神经系统衰老且脆弱的老年人而言,全身麻醉手术的风险会因为神经系统负担增加而升高,患者可能会有短暂的记忆力或认知功能下降,但一般会在数天到数周内恢复。

  不仅是“生命守护者”,更是“全程管理者”

  义诊活动现场,谭义文向市民生动讲解麻醉流程与原理。让患者直观了解麻醉医师如何实时调控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手术安全。“麻醉医生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会沟通。只有消除患者的未知恐惧,才能真正实现‘舒适医疗’。”

  许多人认为麻醉就是“让患者睡着”,但实际上,麻醉医师是危重症抢救、疼痛治疗、舒适化医疗的核心力量。海口市人民医院麻醉医学中心作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多次参与高危孕产妇抢救、急性疼痛管理等多学科协作,并将舒适化医疗理念拓展至胃肠镜检查、分娩镇痛等场景。“通过麻醉周活动,我们希望能让公众更全面地认识麻醉学科,推动医疗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谭义文说。

编辑:符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