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钰
日前,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番响村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茁壮成长的猪肚菇一簇簇、一丛丛,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错落有致盛开在菌包上。村民们忙碌穿梭其中,熟练地采摘成熟菌菇。
“基地里有上万个菌包,出菇顺利,产品销路有保证,目前产值超过了5万元。”自然资源部战略经济司一级调研员、番响村驻村第一书记郭振华介绍,菌菇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且投产周期短、经济收益快,产业优势明显。
猪肚菇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是市场新宠。2023年,看中菌菇产业前景,番响村将村中闲置的400平方米蚕房改造为菌棚,发展菌菇产业。
种菇其实不难,难的是种出水平、种出特色。番响村的菌菇产业在发展初期,也曾遭遇技术瓶颈,不出菇、出菇时间不齐、大小不均等问题一度难倒了大伙。
边发展,边探索,番响村村干部积极调研,找思路、找技术、找模式,在今年年初来到万宁市礼纪镇,在海南农垦东新农场公司(以下简称海垦东新)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考察找到了解决办法。
在海垦东新食用菌种植基地,无菌接种车间、智能出菇房、菌包自动化生产车间等各种现代化、智慧化生产设施为菌菇产业注入科技力量。
与此同时,该基地里一支懂技术、能创新的新农人队伍建立起从液体菌种、菌包生产到智能出菇管理的成熟技术体系,种植品种从单一的秀珍菇,拓展至平菇、猪肚菇、白松茸、黑皮鸡枞、虎奶菇、虎乳灵芝。
一拍即合,番响村与海垦东新建立起“菌包销售+技术指导+鲜品回购”的发展合作模式。
“今年3月和4月,我们分两批向海垦东新购入了1万个菌包。”郭振华介绍,有了企业的特派专员,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从覆土到出菇,我们多次派技术团队到村里,提供全流程的技术指导。”海垦东新食用菌种植基地技术总监苏立作介绍,该农场公司还积极联络销售资源,保证食用菌能种得下,卖得好。
这并非孤例,海垦东新食用菌种植基地已与琼中红毛镇、五指山市毛阳镇及五指山坤健农业公司等达成菌包代工合作意向。
小蘑菇的蓬勃生长,在为企业带来发展红利的同时,也让周边村民品尝到家门口增收的甜头。海垦东新还打造联农带农机制,通过企业与农户的产业全流程对接,在菌种提供、技术帮扶、销路支持等方面发力,带动农户发展菌菇产业,拓展规模,打造产业特色品牌。
下一步,海垦东新还将依托海南农垦“一场一品”工作思路,在食用菌种植基地生产端、销售端持续发力,在提升产品品质上下功夫,持续完善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通过规范管理、统一品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模式持续带动农户增收,让小蘑菇发展为富民大产业。(本报营根7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