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免费驿站如何让青年筑梦海南?
2025年08月21日 09:06 来源:海南日报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平昕

  当下,越来越多青年选择来琼就业创业谋发展,如何满足青年落地“第一站”的需求,成为海南招才引智的必答题。

  2021年,我省首家青年(人才)筑梦驿站(以下简称筑梦驿站)建成运营。作为海南全域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举措之一,近年来,筑梦驿站在我省多个市县落地,并且越开越多、越办越旺——截至目前,全省共设立筑梦驿站31家,覆盖15个市县,累计为1452名青年提供在琼就业“落脚点”。

  筑梦驿站设置的初衷是什么,青年求职者在筑梦驿站住得如何,小小一间房能为青年人才带来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对我省部分筑梦驿站进行了探访。

  便捷、舒适、贴心

  让青年求职者“拎包入住”

  今年5月,华北水电大学应届毕业生谢孟良从上百人的选聘中脱颖而出,在海口拿到“心动的offer”,但住宿问题却让他犯了难:入职在即,还没来得及提前谋划起居,要想在短短几天内租到合适的房子并不容易;可如果长住酒店,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还没工作就要‘倒贴’一笔,压力很大。”谢孟良对记者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谢孟良在共青团海口市委官方微信公众号看到了海口筑梦驿站的推广活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通过微信小程序“筑梦大道”提交了学历学位证书、应聘通知等相关材料,申请入住邻近海口东站的海友酒店筑梦驿站。

  “我是在周五下午提交的申请,当天晚上就收到了入住通知,效率很高。”谢孟良说,他在驿站免费住了3天,有了驿站作为中转,不论是租房还是购置生活用品都能“喘口气”,可以兼顾工作和生活,“这让我对留在海南更有信心了”。

  谈起居住环境,谢孟良也赞不绝口:洗衣机、熨衣机、办公桌和寄存柜等功能设施均集成在一楼公共区域,可免费使用;2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内配有全套家具和独立洗浴系统;每天有专人上门保洁……

  为了方便青年求职者入住,驿站将申请与审核流程前移,尽可能简化入住申请手续。记者体验后发现,青年求职者可在“海南共青团”微信公众号一览各市县的所有筑梦驿站,除部分驿站需要提供任意形式的面试或就职凭证外,大部分市县仅需提供基本身份信息及学历信息作为审核材料,审核通过后,青年求职者即可“拎包免费入住”。

  便捷、舒适、贴心,是大部分入住筑梦驿站青年求职者的共同感受。

  刚刚在7月入住三亚夏日酒店筑梦驿站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赵慧怡对居住环境感到满意。“这里距三亚高铁站很近,酒店的接送电瓶车可以免费使用,出行非常方便。”赵慧怡说。

  翻阅筑梦驿站表单,各市县驿站均位于交通枢纽或主要干道附近,毗邻商超、医院、公交车站或动车站等公共场所,基本可以满足求职青年“5分钟生活圈”的需求。“上周我还去附近的轻轨站体验了一把,沿线的城市风光让我感受到了三亚的魅力。”赵慧怡笑道。

  “驿站本身的设施可以满足青年求职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夏日酒店负责人介绍,除了全日制餐厅解决用餐需求外,酒店配备的泳池、健身房等休闲设施也免费开放,为远道而来的青年求职者提供释放压力的场所。

  同为筑梦驿站的三亚千古情全季酒店不仅有全套的共享洗衣设备,还专门为求职青年开放免费会议场所,以满足青年们参加线上线下面试等需求。

  在海口东站海友酒店筑梦驿站,酒店为入住的求职青年准备了免费的“爱心早餐”,每天有10多种套餐可供选择。

  “驿站谈不上宽敞,但是足够装得下来琼青年的梦想;驿站够不上五星级酒店的软硬件标准,但足以为青年来琼求职与谋生提供舒心的‘第一站’。”共青团海南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省钱、省力、安心

  填补青年来琼居住“空窗期”

  住在哪、怎么住,是许多就业、求职青年来到海南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根据调查,大部分赴琼求职的青年会选择入住旅店或民宿以解决短期住宿的问题。

  “这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共青团三亚市委相关负责人时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名青年在2025年暑期来到三亚面试,每天需要支出200元左右的房费,“再算上往返交通的支出,对正在找工作的青年来说会产生不小的压力。”

  另一方面,对谢孟良这样已经找到工作的青年来说,寻找出租房期间的住宿也成了问题。团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问卷调查,在选择来海南发展的青年群体中,超过50%的求职青年平均需要花5天到10天的时间在本地挑选心仪的房源。

  “不仅如此,复杂烦琐的租房流程、对陌生居住环境的不安与担忧,都有可能成为阻碍他们留在海南、追逐梦想的因素。”时安说。

  为了有效解决青年“落脚难”,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海南自贸港建设,2021年7月,团省委携手省委人才发展局、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共同发起建设“青年(人才)筑梦驿站”,通过团企合作的方式,为来琼求职就业(含跨市县求职就业)的青年提供旅店免费住宿服务,填补青年来琼居住“空窗期”。

  目前,每个驿站可为18周岁—35周岁来琼求职青年提供3至5天的临时免费住宿(具体以各市县申请条件为准),在保证安全与提倡节约的原则下,同性别求职青年两人同住一间。

  “驿站由团省委指导各级团组织开展合作,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团省委青年发展部工作人员介绍,经过4年的发展,截至今年6月,海南各级共青团组织已联合在地酒店,共在省内建起31家筑梦驿站,覆盖海口、三亚、文昌、琼海、万宁、定安、昌江、乐东等15个市县,每天最多可提供480个床位;各地团组织还依托驿站配套开展就业指导、政策推送、培训交流、社会融入等服务,让青年在海南自贸港“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团省委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海口、三亚的驿站已分别接待求职青年291人、113人,共占全省接待求职青年总数的76%。

  目前,海口筑梦驿站数量从2024年的1家增长至12家,广泛分布于全市各区,尽可能满足应聘、求职青年的需求。“今年5月,我们对筑梦驿站进行了扩容,近几个月接待的青年人数逐月上升。”共青团海口市委相关负责人王信博介绍。

  “除了驿站设施齐全、服务质量过硬外,青年选择入住三亚筑梦驿站也要归功于三亚‘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时安介绍,今年以来,驿站接待的人数迅速增长,这与当地团组织对驿站的大力推广和加强配套服务密不可分——回访当中,不少青年对当地团组织开展的青年夜校、就业指导等活动好评连连。

  “不少像我这样从省外来海南求职的青年,非常需要城市给自己的归属感。”曾于2024年入住三亚筑梦驿站、现今已在海南“落地生根”的范国宇对记者说,通过青年夜校、就业指导等,自己不仅结交到了新朋友,还打破了来到陌生城市的焦虑,以最快速度融入这座城市,“时至今日,我还和团市委的团干们保持非常紧密的联系,处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倾听、改进、升级

  让青年“落地礼包”更暖心

  “筑梦驿站政策很好,但在来琼求职青年群体中并非人人知晓,知晓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024年曾在海口住过筑梦驿站的裴陇晟告诉记者,他是偶然间通过团省委举办的就业宣讲会了解到的。“如果能有更便捷的渠道,比如在社交平台上有针对性地宣传驿站政策,相信会有更多人选择筑梦驿站。”裴陇晟说。

  今年来到三亚市天涯区就职的张宏元则表示,自己本希望住到离公司更近的站点,但是目前三亚市天涯区尚未建设筑梦驿站。“希望驿站能进一步覆盖市内的各行政区,让奔赴不同地方的求职青年都能享受到‘落脚’福利。”张宏元说。

  驿站的入住时长也是不少青年反映可以改进的要点。“来海南前,我了解过杭州和贵阳的筑梦驿站项目。杭州的入住期限是七天六晚,贵阳则最长可入住三十天。相比之下,海口的准住期限略短。”于2024年入住海南筑梦驿站的丁嘉友建议,如果入住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会吸引更多青年选择筑梦驿站。

  一些已经在海南扎根的青年则反馈,希望驿站在增加青年归属感方面多下功夫。“譬如,青年夜校、就业指导、培训交流等驿站的配套服务,可以持续地帮助大家了解城市、结交朋友。”于2023年入住驿站的陈大维对记者说。

  对于青年们的种种心声,各级团组织通过回访和交流形成意见反馈机制,并着力加以改进。团省委青年发展部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团省委正在参考省外驿站建设经验,研究延长入住时间的可行性,对入住服务进行优化,并将技能提升、婚恋服务等青年工作内容与驿站联动,以期增加青年的归属感,“同时,团省委也将在下一个就业季改进驿站的宣传方式,拟通过小红书、抖音等青年集聚的社交平台,将这一政策推广到青年面前。”

  针对准入标准和入住时间的诉求,王信博介绍,目前,共青团海口市委已经放宽了入住条件,可在面试前5至7天提前入住驿站,“我们正在尽己所能改进服务。”

  “驿站还很年轻,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我们会尽力克服现实的困难,继续完善青年来琼的‘第一站’,让更多青年愿意留在海南。”团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筑梦驿站建设的主要部门,团省委及各级团组织正在配置更多资源和力量投入到筑梦驿站的建设中,为承载更多青年在琼发展的梦想集智聚力。

  (本报海口8月20日讯)

  数说

  2021年我省首家青年(人才)筑梦驿站建成运营

  截至目前

  全省共设立筑梦驿站31家

  覆盖15个市县

  每天最多可提供480个床位

  累计为1452名青年

  提供在琼就业“落脚点”

  今年

  海口、三亚的驿站

  已分别接待求职青年

  291人、113人

  共占全省接待求职青年

  总数的76%

  每个驿站

  可为18至35周岁

  来琼求职青年

  提供

  3至5天的临时免费住宿

  (具体以各市县申请条件为准)

  制图/张昕

  总策划:曹健 张杰

  执行策划:罗清锐

  执行总监:刘乐蒙

  客户端主编:林叶

  (文中谢孟良、丁嘉友、张宏元、陈大维均为化名)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