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放心,住在这里能看到鱼,还能夜钓。”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潟湖的渔排上,90后疍家人郭玉光正忙着帮游客搬行李。10年前,郭玉光家还只有4间简陋渔排房,靠海养殖勉强糊口;如今,24间精致民宿一到暑期就被抢订一空,单晚收入超千元。
如此变化,得益于海南近年来开展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生态环境不断向好。截至今年6月,海南共完成海岸带修复152.33公里,新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225.94公顷,新增修复珊瑚礁27.8公顷,昔日的“生态痛点”正变成“发展亮点”,绘就出人海和谐的新画卷。
南国都市报记者 谭琦
护海有方:
水美岸绿的生态方案
“你看这水,清得像玻璃一样,沙虫都回来了。”郭玉光蹲下来,伸手拂过水面,指向水底摇曳的海草。在2012年之前,新村潟湖还是另一番模样——上千户疍家渔排密密麻麻挤在水面,养殖笼口数万个,生活污水、养殖废水直排入水,小鱼都难觅踪迹。
作为陵水的“生态双眸”,新村、黎安两处潟湖集中了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三大海洋生态系统,也是我国最大的疍家渔村所在地。
鹭鸟栖息在红树林。(记者 刘孙谋 摄)
2012年,陵水启动潟湖及周边海域保护修复工作,一边拆违建、减密度,拆除违规渔排和海上餐厅,腾出近万亩水域;一边“补生态”,补种红树林5900亩,开展增殖放流,还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消减陆源污染。现在,黎安潟湖98%以上水域达到Ⅰ类海水水质,新村潟湖90%以上水域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恢复区鱼类和贝类资源量比未修复区高出50%以上。
实现“生态逆袭”的,还有儋州湾。
从前,儋州湾的滩涂变成连片的鱼塘,三叶鱼藤、互花米草等生物入侵,成片红树林枯萎,水鸟不见踪迹。2021年,儋州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启动,通过退塘还林、有害生物防治、滩涂栖息地恢复等六大工程,在19500亩区域内重构生态。如今,儋州湾内红树环抱海岸,勺嘴鹬啄食、弹涂鱼跳跃,大型底栖动物从17种增至50种,每年有7万多只候鸟来此越冬。
兴业有道:
“靠海吃海”的新诠释
人要住,海要养,如何找到平衡点?
陵水在修复潟湖生态的同时,探索一条“靠海吃海”的新路径。“我们以新村潟湖为核心,建疍家文化体验小镇、红树林研学基地、乡村康养度假区,让游客住渔排、尝非遗气鼓鱼粥、逛疍家博物馆。”陵水黎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解决当地渔民就近就业问题,陵水与村民签订共建共管协议,聘请村民担任湿地公园保洁员、巡护员,参与湿地修复;鼓励疍家渔民组建潟湖巡护队、成立渔民合作社、开发疍家风情非遗特色之旅,以多种形式参与生态治理、开发旅游服务,并从经营收入中获得分红,形成全民参与保护、共享生态红利的良好氛围。
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当地的渔民和村民成功实现转产转型。2024年,新村、黎安潟湖接待游客165.57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9.56亿元。
据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统计,2018年至今年6月,全省共实施13个中央资金支持和16个省级资金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中央及省级资金共投入26.397亿元。其中,“三亚市蜈支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儋州市老市村盐田恢复及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和“陵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分别入选全国2024年及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厅长贾文涛表示,陵水实施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通过污染消减、系统修复、文化保护、生态价值实现等全链条干预,构建了“海岸带生态—社会—经济”协同治理模式。这六大核心措施不仅针对物理环境进行系统修复,更将当地传统文化与社区发展有机融合,形成了热带海岸带综合治理的整体解决方案,为我国其他地区海岸带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为全球热带海岸带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