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侨乡专题—正文
分享到:
回家乡!抗战去!琼侨的热血征途
2025年09月01日 10:50 来源:海南日报

  ■ 赵庆雅

  编者按

  1939年,日寇的铁蹄踏破海南,椰林深处硝烟四起。千里之外,一群旅居海外的琼籍侨胞舍弃安稳生活,挥泪告别至亲,踏上回乡抗日之路。他们穿越海上封锁线,冒死登岛,在枪林弹雨中运输药品、救护伤员,在连天炮火中转移群众。有些人在前线壮烈牺牲,长眠于故园的椰风蕉雨中。本期《海南周刊》封面聚焦抗战琼侨魂,敬请关注!

  80多年前,在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许多旅居海外的爱国华侨怀揣赤子之心回国投身抗战。据相关史料记载,琼侨回乡服务团共有团员252人,除了在海上被日军杀害的7人,有245人回到海南岛参加抗战。这些热血青年英勇顽强地抗击侵略者,谱写了一首壮烈的青春之歌。

  掀起抗日救乡热潮

  1938年6月14日,“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宣告成立,宋庆龄任主席。宋庆龄号召海外的华侨团体,积极组织医疗队回国参加战时救护工作。旅居香港的琼侨率先响应号召,参与抗日救亡活动。

  香港旺角的上海街有一个海生俱乐部和一个琼南园茶店,这两个会所是海南人集中的地方。范世儒是琼南园茶店的老板,也是海生俱乐部的投资人。琼南园茶店有一位手艺高超的厨师,不仅会冲地道的东南亚口味咖啡,也会做中西餐,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琼南园茶店的食品广告、价目表,都出自他之手。这位多才多艺的厨师名叫符思之,是中共香港九龙区委成员之一。

  1938年夏,香港进步组织海生俱乐部响应宋庆龄关于组织医疗队参加战时救护工作的号召,在香港成立了琼崖抗日救护队,救护队隶属香港琼崖同乡会和琼崖商会。地下共产党员符思之带头报名加入抗日救护队,范世儒的侄子范少伯与新加坡华侨女青年何秀英、泰国华侨朱明等十多位在港工作的青年纷纷报名加入抗日救护队。随后,从新加坡、暹罗(泰国)、越南等地前往香港的曾英儒、陈生、韩骏、曾照旭、何敦轩等也加入了抗日救护队。不久后,抗日救护队改称“香港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范世儒任团长,符思之任副团长。

  同年10月,陈嘉庚先生主持的南洋华侨赈济祖国难民总会(以下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统一领导南洋华侨抗日救国救乡工作。

  1939年1月20日,南侨总会在香港石龙咀金龙酒家召开“英、荷、暹各属琼侨团体联合会议”,海外各地琼侨选派代表80余人赴港参会。宋庆龄特地给大会发去电函:“保卫中国同盟的目标是在现阶段抗日战争中,动员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民主的人士密切合作,我们要以各种渠道向海外华侨和国际社会宣传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向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募集资金、药品、医疗器械和各种物资。”

  在南侨总会的推动下,南洋成立了多个以抗日救乡为宗旨的琼侨服务团。其中,星洲(新加坡)琼侨服务团,由陈琴、梁文墀任正、副团长;越南琼侨服务团,由符克任团长;暹罗(泰国)琼侨服务团分成3队,其中17人并入越南琼侨服务团,另外两队分别被派到东江和厦门。

  2月10日,日军入侵琼崖的消息传到海外,各地琼侨义愤填膺,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乡热潮。符思之秘密成立了中共琼南园党支部,将报名回乡抗日的进步青年吸收入党。回乡抗日积极分子范少伯很快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经范少伯和何敦轩介绍,何秀英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符思之在琼南园茶店为何秀英举行了入党仪式。回乡抗日的华侨共产党员不能公开身份,琼南园党支部要求何秀英与范少伯以情侣身份作掩护,参加医疗救护训练。他俩在海生俱乐部接受了几个月的战地医疗救护训练,并通过了考试。

  告别南洋归乡去!

  1939年4月15日,符思之率范少伯、何秀英等第一批香港团团员带着侨胞捐赠的部分药品,从雷州半岛的硇洲港乘船前往海南岛。登船前,范少伯、何秀英和其他团员每人都带了一包石灰粉,大家约定若遇到日军巡逻艇,就将石灰粉撒向敌人,然后跳入大海。那天晚上乌云密布,狂风恶浪将木帆船掀得左右摇晃。当船行驶到琼州海峡“急水门”时,日军巡逻艇上的探照灯照亮海面。大家急忙落帆就地静静等候。日军巡逻艇没有发现异常便开走了。木帆船继续前进,次日早上8时许,船停泊在了文昌县(今文昌市)东岸冯坡乡海滩上。第一批回乡抗日的琼侨青年终于踏上了家乡的土地,开始义无反顾投身抗日斗争。

  6月6日,陈琴、梁文墀带领星洲团60余人,携带大批新加坡华侨捐赠的药品和款项,乘坐英国客轮“海英号”回国。新加坡侨领符致逢和数百名爱国华侨敲锣打鼓到码头欢送回乡抗日青年。轮船在海浪中起伏,28岁的梁文墀站在甲板上,从口袋里掏出口琴,吹了一曲《告别南洋》,站在他身旁的琼侨青年齐声唱了起来:

  再会吧,南洋!

  你海波绿,海云长

  你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我们民族的血汗

  洒遍了这几百个荒凉的岛上

  ……

  “海英号”在海上航行4天4夜后,抵达广州湾(今广东省湛江市海边)。星洲团团长陈琴与琼崖特委设在广州湾的交通站接头联系,经交通站安排,7月,陈琴带领星洲团第一批团员偷渡琼州海峡,在海南文昌七星岭海岸成功登陆;梁文墀则从湛江赴香港办事,于8月底率星洲团第二批20多名团员从硇洲岛乘木帆船抵达海南岛。

  同年秋,符克率领的越南团带着华侨捐赠的抗战物资,辗转回到海南岛。符克1938年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共中央为了发动华侨参加抗日救国,成立了海外工作团,符克欣然接受党中央安排的任务,前往越南发动华侨开展支援祖国抗战的活动。

  琼侨回乡服务团团员中,有一部分是地下共产党员,大部分是无党派爱国人士。比如,香港团114人,其中20人是共产党员;星洲团67人,陈琴、何天义、梁文墀3人是共产党员;越南团35人,团长符克是共产党员。琼崖国民党当局怀疑琼侨回乡服务团的政治倾向,致电南侨总会要求撤销服务团,停止接济。作为回应,1940年2月1日,上述3个琼侨回乡服务团联合发布了荡气回肠的《琼侨回乡团致电总会暨全琼侨书》,向世人表明琼侨回乡服务团所做的一切都遵循“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的原则。南侨总会的侨领认为对抗日队伍应一视同仁,表示将一如既往支持琼侨回乡服务团的工作。

  穿梭在前线的“多面手”

  为了便于领取、携带海外华侨募捐的各类物资,符克、符思之、陈琴三人共同向中共琼崖特委请示,提议将三个团合并成总团。特委支持成立总团,由符克任总团长,符思之任总团特支书记,陈琴、梁文墀任副总团长。1940年6月,符克在琼山县(今属海口市)树德乡文林湖村召开服务团全体成员大会,正式宣布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总团(以下简称琼侨回乡服务团)成立。

  琼侨回乡服务团成立后,团员被分成小队开展工作,或到部队进行文艺演出,鼓舞官兵英勇抗日;或到前线抢救伤员,给战区和敌后的伤兵和难民送医送药;或到农村给群众分发救济物资。范少伯、何秀英、冯敬文、朱明、林明汉、何光等10位团员在香港接受过医疗救护训练,既是宣传骨干,又是医疗骨干,每次开展宣传活动,他们都带着药箱,一面进行宣传,一面免费为群众治病,深受乡亲们欢迎。当时海南岛疟疾流行,缺医少药。琼侨带回了很多治疗疟疾和外伤的西药,分别发给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和国民党军队。他们还特地预留一部分药品,免费为抗日军民治疗,在抗日军民中威望很高。

  不仅如此,服务团还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培训医护人员,为部队建立了多个医务所,并派出掌握医疗技术的团员到医务所任医官主任,肩负抗日部队90%以上的医疗任务,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的总部医务处,也由服务团派人担任职务。范少伯在服务团中医术最好,当了医官主任,还主持独立总队第一医务所的医疗工作。

  青春的无悔抉择

  香港团团员朱明的父亲在泰国曼谷经商,家里有四五层高的小洋楼。中国抗战爆发后,19岁的朱明毅然舍弃安逸的生活,从泰国前往香港,参加海生俱乐部发起组建的琼崖抗日救护队。在泰国的女友到香港找他,劝他回泰国结婚。朱明坚定地回答:凶恶的日军铁蹄已踏上我们的故土,许许多多的乡亲们遭到日本鬼子的肆意蹂躏、杀害,过着水深火热的非人生活。国家、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又岂能只图自己舒服和安逸呢?

  朱明多才多艺,能写词谱曲,还会弹奏各种乐器。在香港期间,他创作了以琼侨回乡抗日为主题的《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团歌》。“我们是保乡的战士,我们是卫国的前锋,琼崖已到危险关头……”香港团的青年们就是唱着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回到海南岛抗击日寇的。

  1940年3月,朱明回香港向南侨总会汇报服务团在海南开展工作的情况,并领取经费和物资。在香港领到物资后,琼崖特委地下交通站安排朱明和8位同志一起乘船,护送医药器材、被服等物资返回海南岛。朱明一行乘坐的木帆船,在朦胧的夜色中驶向海南岛。突然,海面上亮起了耀眼的探照灯,日军海上巡逻舰发现了正在穿越琼州海峡的这艘木帆船。日军巡逻舰发射的炮弹,击中了木帆船,顿时火光映红了海面,朱明等9位同志和几名船工全部遇难。朱明牺牲时,年仅20岁,一位服务团团员为悼念朱明写了一首诗:

  千里奔波赴国难,

  宏志未酬葬海洋;

  战友沉痛守盟约,

  坚贞报国慰朱郎。

  1940年8月,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符克和国民党琼山县第三区区长韦义光(中共地下党员),带着琼崖华侨联合总会的公函和慰问品前往定安县翰林乡,与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王毅、第九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吴道南商议团结抗日等事宜。此行风险很大,梁文墀等人担忧符克的安全问题,符克却坚定地说:“抗日高于一切,抗日救国是大事,国共团结是大事,我个人安危是小事。”果不其然,会谈很艰难,双方争论激烈。谈完后,恼羞成怒的吴道南竟派兵将符、韦二人秘密杀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符韦惨案”。符克牺牲时,年仅25岁。

  符克牺牲后,副总团长陈琴冒险渡海赴港向琼崖华侨联合总会汇报琼侨回乡服务团的工作和符克被害等情况,领取海外华侨捐赠的物资,不幸在海上遭遇日军军舰,陈琴和琼崖特委海上交通员陈大贵同时遇害。陈琴牺牲时,年仅29岁。

  符克、陈琴牺牲后,符思之接任总团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加坡等地相继沦陷,琼侨回乡服务团与海外的联系中断,经费和物资告罄。1942年春,团员们根据组织安排,分赴琼崖特委机关、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各县抗日民主政府等处工作,继续与琼崖军民并肩抗击日本侵略者。

  1943年9月,范少伯所在的医务所在文昌县昌洒乡被日军包围。他拉开手榴弹上的拉环与敌人同归于尽。何彬、曾英儒、张辉远等琼侨医务人员在冲出日军包围圈时,也壮烈牺牲。

  80多年后的今天,硝烟早已散去,但琼州海峡的每一朵浪花、每一块礁石仍然记得那群回乡抗日的琼侨青年。他们对祖国和家乡饱含深情,许多人年纪轻轻就为正义与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编辑:陈少婷